安龙县论坛

安龙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贵州坚持和完善民 [复制链接]

1#
偏方制白癜风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574090.html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年1月28日,我省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炉山县凯里苗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年4月,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置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决定。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兴义地区建制,设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年5月1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此外,全省还建立了11个民族自治县。  
  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历届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党的民族政策落实,遵守和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繁荣发展中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黔东南州凯里市下司古镇一角

贵州省第一个民族自治政府——炉山县凯里苗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民族区域自治的有益探索
  年11月,炉山县获得解放,中共炉山县委县人民政府同时宣告成立。当时的炉山县城镇面积很小,人口不多,经济落后。
  “与其说是城,不如说是一个‘大寨子’。既无存款也无城市公共设施,全城仅有一户以木炭为燃料的电灯厂,照明不足户。到年,工业只有小型农具厂、酒厂、糖果厂等极少的地方工业。城区范围只有0.5公里,人口不足0人。”凯里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王友生介绍说,“党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非常重视。解放后不久,年9月23日由团长费孝通、副团长杨辛正率领的中央民族访问团到达炉山。在炉山凯里的几个月,访问团深入群众、了解民情、学苗话、唱苗歌,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年1月25日至28日,经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炉山县凯里区召开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成立了贵州省第一个民族自治政府——炉山县凯里苗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顾怀安(苗族)当选为自治区长。12名政府委员中8名苗族、4名汉族,少数民族委员占自治区政府委员总数的66.7%。年1月7日改为炉山苗族自治县。
  炉山迎来了城市发展历史的转折点。
  开展农民业余教育会议,动员上万农民开始读书认字;举行全县妇女代表会,宣传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举办农村武装委员、民兵班长和合作社干部培训班,进行政治教育,鼓足干劲克服畏难情绪,进一步搞好社会法制,社会治安和办好农业合作社。
  农民积极分子通过“农训班”培训后,有的提为国家干部,有的任不脱产村干部。
  这样培养了数百名干部,特别是培养了少数民族干部,解决了当时干部奇缺又不懂苗话的难题。这些干部为宣传党的政策、接管建政、征借粮草支援前线、收缴敌藏武器和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征粮5大任务,以及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3大任务,起了重要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为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年7月,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随后州府由镇远迁驻凯里,县府也随着迁驻凯里而改称凯里县。从此结束了炉山县这个名称。年1月1日,撤销凯里县,设立凯里市。
  由于社会制度的改革和正确的执行了民族政策,并坚持和不断完善民族区自治制度,保障和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少数民族生活、生产、文化、科学也都不断大幅度提高。
  往日贫瘠、落后、闭塞的旧面貌实现了交通、城乡面貌、产业建设、脱贫攻坚、社会事业、民族团结等各方面的全面突破和跨越发展。民族文化在政策的保护与激发中百花齐放、绚烂多姿,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谱写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新篇章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于年,国土面积3.03万平方公里,居住着苗、侗、汉等46个民族,户籍人口.7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1.5%,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主线,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实干实绩谱写了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新篇章。
  全力以赴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黔东南是贵州省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市州之一。面对脱贫攻坚艰巨任务,黔东南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力以赴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十三五”时期减少贫困人口96.67万人,黔东南1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0.81万人搬迁进城,是全省减贫成效最好的地区。撕掉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
  黔东南最基本的州情就是欠开发、欠发达。长期以来,黔东南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奋力冲出“经济洼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注重抓宣传教育,营造了共同繁荣发展良好氛围。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开展形式多样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切实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上来。
  ——注重抓传承保护,促进了民族特色文化繁荣发展。围绕国家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建立健全文化保护管理机制和州、县、乡、村四级民族文化保护责任体系,增强人民群众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
  ——注重抓法治建设,健全了民族区域自治体制机制。制定、修订《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及17个单行条例,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出台实施《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文件,“一法两规定”和党的民族政策得到较好贯彻落实。积极探索“民族自治+全民共治”治理模式,形成了剑河县“民歌调解”、锦屏县华寨村合约管理等矛盾调解经验,民族事务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注重抓示范创建,构建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样板。扎实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全州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10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个,先后荣获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表彰个,荣获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表彰名。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经济社会共发展民族团结好花红
  “好花红,好花红,好花生在刺梨蓬。好花生在刺梨树,哪朵向阳哪朵红……”一首流传黔南的布依族民歌《好花红》,唱出了黔南州各族儿女沐浴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阳光,像好花一样红的幸福生活。
  年4月,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置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决定。年8月8日,国务院批准成立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伟大实践,是黔南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从此掀开了黔南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6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黔南各族儿女,沿着民族区域自治的正确道路,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唱响了一曲民族团结的好花红绚歌。
  如今的黔南,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民族团结和睦指数连续多年保持%。
  如今的黔南,经济社区大踏步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城乡居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年亿元,人均GDP达元。
  如今的黔南,紧紧围绕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大力推进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水运建设,公路通车总里程增加至近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公里,铁路里程达公里,全面实现“村村通”“组组通”,打造了“外联顺畅、内联快捷、互联互通”的水、陆、空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大山里的人们踏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
  如今的黔南,将绿色理念植入工业、农业、城市建设和旅游业发展中,强化植树造林、石漠化治理、草地湿地恢复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森林覆盖率达65.82%,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青山常在、碧水长流。
  如今的黔南,民族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各族群众文化生活多姿多彩。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和睦相处和谐发展  
  放眼黔西南州兴义市洒金街道易地扶贫安置点,无论是整洁干净的小区广场,还是配套齐全的崭新楼房,抑或繁忙的绣娘扶贫车间,处处呈现着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场景。

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逐步融入社区新工作杨雯摄

“跟城里人一样上班拿工资,这要是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王珍谈起自己的切身感受说,从祖祖辈辈生活的普安县深山里把家搬到了这儿,还通过就业培训在一所学校里当起了保安,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王珍只是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缩影。“十三五”期间,黔西南州经过不懈努力,确保一个又一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稳步实施,共建成36个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居住区,实现了城镇化集中安置比例全省最高,兴仁市、安龙县、贞丰县、普安县、册亨县、晴隆县和望谟县顺利摘帽,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个)全部出列,47.0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3.85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提前完成,全州贫困发生率从13.75%下降至0;全州生产总值由年4.2亿元增加到年的.4亿元,增长了倍,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4年位居贵州省第一,一个繁荣、稳定、和谐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呈现在世人眼前。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时间很短,州内分布有布依族、苗族、回族、汉族等35个民族,总人口.81万,少数民族常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43.55%,年5月1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宣告成立,这个被永久载入发展史册的日子,不仅拉开了彰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新序幕,也是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生动实践。
  黔西南州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互帮互助,亲如一家,在民族团结的号召下坚定跟党走,通过制定出台《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依法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使民族团结深入人心,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生态、交通、教育、医疗、住房、文化等领域的获得感显著提升,凭着自身的智慧和勤劳,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坚持产业带动脱贫发展,奋力打造民族特色山地经济创新示范,在这个典型的喀斯特山区、曾经石旮旯遍地的“经济荒漠”里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法宝。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民族团结促发展同心同德共繁荣
  道真,地处黔北渝南之交,年置县,年撤县设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之一,总面积平方公里,辖11镇3乡1街道85个村(社区),总人口35万人,其中仡佬族17万人、苗族9万多人,素有“黔蜀门屏”之称。
  道真作为以仡佬族、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集地区,自古以来就生活着仡佬、汉、苗、土家等10多个民族。和平解放70年来,道真历届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中央、省、市民族工作精神,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始终用发展的思维谋划民族工作、用发展的举措促进民族团结、用发展的成果巩固民族关系,带领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全面创建、遍地开花的具有道真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路,建立了团结奋斗、同甘共苦的深深情谊,呈现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成功申报省、市、县三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2个、村寨7个、社区3个、学校2所、企业1家。
  积极创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玉溪镇桑木坝村荣获中国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洛龙镇大塘村荣获中国第二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
  三江镇群乐村、洛龙镇丁氏坝社区、隆兴镇浣溪村、民族小学等荣获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称号。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49亿元,增长10.2%。财政总收入7.59亿元,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10%。
  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道真将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遵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大力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同心同行、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克难攻坚,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作风,共同书写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发展的崭新篇章。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民族区域自治助力经济社会大发展
  “紫云在国家的关心和帮助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这很符合紫云的实际情况,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助推了经济快速发展,让我们广大的少数民族过上了好日子。”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民宗局局长潘明松介绍,该自治县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人(年户籍人口)。全县有苗族、布依族、汉族、回族、僳僳族、仡佬族等民族,年2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紫云成立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宪法框架内,在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过程中,紫云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民族地区特点出台自治条例,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这为紫云各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
  潘明松感慨地说道,比如生态保护方面,整个安顺地区,紫云自治县的生态是保护最好的县之一,这得益于该自治县出台的《禁止捕杀野生动物》条例,麻山地区至今还有很多野生动物活动。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对投入的项目,紫云可以减少配套资金,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财政压力,让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其他民生项目上。在人才招聘方面,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录用本地少数民族人才。高考方面,少数民族考生有降分录取的照顾,国家重点大学,也有定向招生优势,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提供了重要通道。国家对基础设施投入资金也有倾斜,教育、医疗、交通等都有了很大提升,基础设施的改善让该自治县群众受益匪浅,更让少数民族同胞真切地感受到了国家的关心和关怀。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余光燕李丽 梁晓琳

杨雯李杰 张赛

编辑胡锐

编审王璐瑶李劼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