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龙县论坛

安龙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坐上乡村公交看贵州乡村绽新颜百姓日子 [复制链接]

1#

 

乡村公交车在安龙县春潭街道蘑菇小镇食用菌核心基地行驶。(刘朝富摄)

路,一条一条,连线织网。
  车,一辆一辆,川流不息。
  “出门就是水泥路,抬脚便上公交车。”镇上开通乡村公交后,盘州市盘关镇东风村65岁的村民刘仕元总时不时坐车到镇上转转,“半小时一趟,2块钱一张票,买些吃的用的回来,很方便。”
  路通民心畅。顺应群众“盼修路、多修路、修好路”的迫切需要,“十三五”期间,贵州坚持把农村公路纳入全省脱贫攻坚全局进行统筹谋划、整体推进,相继启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路行动计划、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农村“组组通”硬化路三年大决战等攻坚行动,农村公路建设高歌猛进、连战连捷。
  统计显示,“十三五”期间,贵州新增个建制村通硬化路,建成7.87万公里通组硬化路。年率先在西部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寨通硬化路,年底,贵州成为西部第1个、全国第14个实现全省建制村道路通畅的省份。
  越来越密的路网,越来越畅的交通,推开一座座山门,方便了群众,也激活了农村种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农村电商产业、旅游业等产业。
  近日,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兵分多路,坐上贵州各地的乡村公交,穿梭于村与村、村与镇、村与易地扶贫安置点之间,喜看贵州乡村处处绽新颜,百姓日子比蜜甜。
  乡村处处好风景
  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游。
  坐上今年1月开通运营的独山县至玉水镇的路城乡公交车,一路向东南行驶,沿途一站一景,自然之美、文化之美、人文之美尽收眼底。
  乡村公路“串珠成链”,位于独山县基长镇的天洞景区,便是路城乡公交车线路上一颗闪闪发亮的“珍珠”。便利的交通推动了景区的发展,也联动了景区附近村寨吃上“旅游饭”。

在独山县路公交沿线的基长镇阳地村,耄耋老人在家中编竹器。(莫宇摄)

“景区一运营,我们就在这开起了农家乐,旺季时一天能有20来桌客人。”在天洞景区经营农家乐的蒙继全开心地说,旅游兴旺,大家也有了财路,农家乐、采摘园、民宿都发展起来了。
  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贵州坚持把农村公路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坚持把农村公路发展与全域旅游相结合,大力推动“交通+旅游”新模式,打造以旅游路为重点的“美丽农村路”2.3万公里,将一个个乡村旅游点串联成一条条美丽农村交通经济走廊,实现山区变景区、民宅变民宿、产品变商品、村民变老板。
  在贵阳市百花湖镇,乡村公路、组组通如同“毛细血管”,将各个村落、各家各户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
  “在交通改善的基础上,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百花湖镇副镇长施卫华介绍说,通过建设公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进行卫生厕所改造,统一村居风貌等措施,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在百花湖镇三屯村经营农家乐的黎仲榜感叹,交通好了,环境美了,生意一天比一天好。
  活力奔涌产业兴
  一路通、百业兴。
  围绕全省农村产业革命,贵州重点推进全省个亩以上坝区实现等级公路全覆盖。
  抓住交通条件改善的机遇,安顺市西秀区蔡官镇村民倪召华返乡带头种起菊花,并把产品卖到国外,去年菊花销售额超万元。趁热打铁,蔡官镇今年以王家庄5千亩坝区为种植核心区,在全镇推广种植杭白菊1万亩。
  新产业做大,老产业红火。

在湄潭县兴隆镇落花屯茶叶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在加紧分装茶叶。(王丹灵摄)

从湄潭县城出发,坐上前往兴隆镇的公交车,不久便能抵达位于兴隆镇红坪村的野谷草食品有限公司。这是一家拥有豆制品、辣椒、酱腌菜、肉制品四条生产线的“老字号”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多个生产环节都需要人工。
  以往,因为交通不畅,来往不便,野谷草公司的负责人杨茂光总是为人工犯愁,“工人都是先把自家农活做完才来,辣椒采摘期常缺人手。”
  如今,看着仓库里堆满的百多万斤辣椒,杨茂光松了口气,“各个村的路都修好了,采摘期到的时候,每天一早大巴车就在各个村镇、小组接人,工人八点就能到达基地开始采摘。”
  打通了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赶走了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拦路虎”,贵州乡村各项产业活力奔涌、欣欣向荣。
  依托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铜仁市思南县张家寨镇在发展3万余亩生态茶产业的基础上,修建温氏生猪代养场30个、黄牛养殖场4个,惠及众多贫困户。
  黔西县五里乡实现“村村通、组组通”全覆盖后,重点打造中药材、高粱、精品水果‘三个一万亩’产业核心区,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山里山外一线牵
  随着农村公路路网越织越密,贵州借力大数据推动农村公路运营。依托大数据发展的先发优势,贵州在全国率先推出“通村村”App出行服务平台,贯通农村客运、物流、电商、金融等线上线下服务功能,打通农村出行和城乡物流双向流通。目前,全省共建成村级服务站点1.5万余个。
  “线上交易比较红火。”在位于安顺市西秀区蔡官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春晖小区的“绣娘坊”蜡染工作室里,安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婷婷正给作品图样拍照,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日本的老客户挑选。
  受益于便捷交通,搭乘电商快车,杨婷婷巧手绣出的蜡染围巾、披肩、手工包等特色产品通过一根网线,远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以及日本等国家,去年一年销售额突破多万元。
  交通亮、山门开。丹寨县扬武镇争光村同样把过去深藏山中的蜡染产品卖到了美国、法国等地。

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村民王秋展示店铺里的鸟笼工艺品。(刘绍波摄)

坐上公交车,从丹寨县城出发,一个多小时车程便抵达争光村,比过去节省近4个小时。
  这里,是丹寨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的发源地之一,近些年,随着交通的发展,该村衍生出13家蜡染工坊,全村蜡染产业一年收益可以达到20万元以上。
  山里山外一线牵,致富路越走越宽,幸福日子越过越甜。  
  盘州市盘关镇集市上,坐公交车来赶集的王凤背篓里装满了“战利品”,而在赶集前一天,她在网上就下了不少单,“‘双十二’淘宝搞活动,我买了一个手机壳,一套护肤品,等过两天快递来了又坐公交来镇上拿,方便得很。”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丹

编辑李劼

编审田旻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