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商》杂志第06期 总第期
据贵州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年前三季度,贵州全省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省经济总体呈现全面回稳、稳中提速、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从主要指标看,贵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从一季度下降1.9%快速提升到上半年的增长1.5%,前三季度进一步提速到增长3.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一季度下降10.2%收窄到上半年的下降4.9%,前三季度实现正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一季度下降13.0%收窄到上半年的下降5.5%,前三季度进一步收窄到下降1.0%,接近去年同期水平。
其中,农业受疫情影响不大,灾情影响得到及时有较弥补。前三季度,全省农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6.0%,增速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加快3.1个和0.6个百分点,前三个季度均保持正增长。在保粮食能源安全方面扎实有效。贵州全力抓好重要农产品保供调度,确保“米袋子”“菜篮子”货足价稳。全省夏粮产量.67万吨,比上年增长7.6%;主要秋粮作物总体长势较好,秋粮生产有望再获丰收。
前三季度,全省十大工业产业合计总产值.43亿元,实现利润总额.76亿元。其中,优质烟酒总产值为.51亿元、清洁高效电力总产值为.17亿元、新型建材总产值为.56亿元、生态特色食品总产值为.50亿元、基础材料总产值为.91亿元、先进装备制造总产值为.13亿元、基础能源总产值为.05亿元、健康医药总产值为.87亿元、现代化工总产值为.20亿元、大数据电子信息总产值为.84亿元。
前三季度,贵州全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增速比上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水平(0.4%)2.5个百分点;增加值总量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分别多.42亿元和.73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51.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1%;拉动经济增长1.4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多拉动0.5个百分点,服务业继续发挥经济增长主动力作用。
贵阳
今年前三季度,贵阳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6亿元,同比增长3.7%,比一季度加快5.7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加快2.4个百分点,逐级向好态势明显。
其中,工业生产提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农业生产形势向好,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5亿元,均比上年同期增长6.0%;投资增长势头强劲,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消费市场加速复苏,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7亿元,同比增长5%;物价水平持续回落,前三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3.2%,涨幅比上半年回落0.6个百分点。
具体看来,贵阳市多措并举保障重点群体就业,积极争取人社部支持,全力促进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进一步加强劳务就业扶贫工作,促进未就业及返乡贫困劳动力稳就业,截至8月,组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力实现就业创业1.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创业余人。同时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发放稳岗补贴,截至8月,发放稳岗返还企业2.86万户,惠及企业职工51万余人。一系列措施下,前三季度,贵阳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39万人,比上半年增加近4万人。
在社会民生保障方面,贵阳市养老金水平有所提升,年对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调整水平为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5%;同时,贵阳市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将受惠面扩展到所有城乡参保失业人员,阶段性发放失业补助金,确保失业人员各项待遇应保尽保,应发尽发。
此外,今年在农村产业革命深入推进的带动下,以“蔬、果、药、茶”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显效发力,全市农业生产保持较好的态势,农林牧渔业实现较快增长,带动农民增收。此外全市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优化产销对接模式,帮助农民合作社、农产品企业和农户卖出更多绿色优质农副产品,截至8月,已吸纳余家由实体支撑的农民合作社加入,各农民合作社通过股权合作、土地流转、生产用工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户超过2万户。
遵义
今年前三季度,遵义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量增长.36亿元,同比增长7.46%。
其中,工业增加值为.38亿元,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经济效益指标水平明显提升,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较好。
“十三五”期间,遵义市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加快发展不放松,锁定目标不走神,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奋力打好遵义工业高质量发展攻坚战、持久战,工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绩。
漂亮的“成绩单”背后是遵义市全力以赴写好高质量发展答卷的决心,遵义市紧扣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将发展“路线图”“时间表”转变为“施工图”“日程表”。深入实施“千企引进”“千企改造”工程,引进亿元以上项目近个,新增规模工业企业近户,工业增加值总量稳居全省首位、增速保持前列。
工业园区循环化、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综合承载力明显提升,该市已有80%的工业企业入驻园区集聚发展,17个重点园区全部纳入省“个产业园区成长工程”。全部工业园区基本实现建成区“八通一平”,产业承载和聚集能力进一步增强。实现优质烟酒、基础材料、生态特色食品、先进装备制造、大数据电子信息、基础能源、健康医药等为主导的产业快速集聚和高速发展。
围绕“高端化、集约化、绿色化”要求,遵义市形成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3大高山生态产业基地、2大名优白酒产业基地和4大特色轻工产业基地,产业聚集效果显著,土地利用率提高,厂房利用率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工业园区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管理制度体制不断创新。
前三季度,遵义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持续提速,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排全省第二,增速8.3%,排全省第三,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全国。农业总产值.85亿元、增速5.9%,高于全市GDP增长速度,对GDP贡献率达29.8%;“三农”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为稳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该市新引进了一批生猪大型企业,全市15个县(市、区)实现了“县县有龙头”目标,各企业在遵总投资约亿元、签约产能万头,为生猪恢复生产注入动力。
此外,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亿元,同比增长4.7%,增速高于全省各项存款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各项贷款余额.6亿元,同比增长16.7%,增速高于全省各项贷款增速3.2个百分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逐步提升。
安顺
今年前三季度,遵义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6亿元,同比增长0.4%;第三产业增加值.07亿元,同比增长1.5%。
今年以来,安顺市级财政(国资)部门全力以赴抓收支保障、抓债务风险防控、抓财政(国资)改革发展,围绕扶贫资金专项治理、绿色产业子基金推进等重点领域,确保了各项工作目标如期开展。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财政收入完成71.83亿元,占全年预算数的65.65%。截至目前,全市积极争取到上级各项资金支持共计亿元,同比增加81.03亿元,超过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算数65.94亿元)15.09亿元,完成财政支出.2亿元,占全年预算数的91.6%,支出进度排全省第3位。
前三季度,安顺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5.9%,增速较上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蔬菜等九大农业主导产业产量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农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今年以来,安顺市一批生猪、蔬菜、家禽重大项目实施进展顺利,新增产能逐步释放;惠农政策措施力度增大,生猪恢复性增长步伐加快;“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化程度稳步提高,外向型农业发展势头强劲;狠抓产销对接拉动产业加快发展,确保了特色农产品种得出、卖得了、销得好。
下一步,安顺市将围绕狠抓农村产业革命促增长,加快发展壮大蔬菜、茶叶、食用菌、金刺梨、辣椒、水果、中药材、生态畜牧、生态渔业等九大农业主导产业;加快坝区等在建项目促增长;继续强化产销对接,突出农业企业生产安全等重点工作保增长,让农业经济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面对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多重压力,安顺市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稳”任务基础上,全力推进基础能源、基础材料、装备制造、现代化工、新型建材、特色轻工、大数据电子信息和清洁高效电力等八大产业振兴行动方案,通过精准调度、重点帮扶、出台政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等措施,推动八大工业发展逐月向好,总体呈现稳步提升、稳住了运行基本面。
今年一、二、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同比下降11.5%、3.1%和0.3%,总体呈现环比收窄、逐月向好的态势,10月底累计增速实现扭负为正,达到0.4%,预计全年将实现进一步提升,基本恢复正常生产水平。
六盘水
今年前三季度,六盘水市经济运行情况呈波动性增长,在第一季度大幅回落、二季度由负转正的基础上,第三季度持续加快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亿元,同比增长3.4%。
今年以来,在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不断强化经济运行调度的精准性和协调性。疫情带来的影响逐渐减弱,生产生活秩序基本恢复,主要经济指标回升势头持续巩固,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产业发展稳定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21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30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64亿元,增长3.6%。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六盘水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亿元,同比增长6.0%,排全省第5位。与此同时,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猕猴桃产业提质增效3.5万亩,今年预计产量可达2.7万吨;刺梨产业提质增效11.1万亩,今年预计产量7.9万吨,同比增长52.6%;茶叶面积同比增长4.7%,累计产量吨,同比增长17.4%。
工业生产加快恢复。全市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稳步恢复,规上工业增加值在7月份转负为正后持续保持正增长态势,同比增长3.0%,较上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完成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0.9%,增速同比增长16.4%;高于规上工业13.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工业产品产量持续提高,全社会原煤完成.95万吨,增长6.0%;洗精煤完成.51万吨,增长0.8%;焦炭完成.76万吨,增长14.5%;钢材完成.2万吨,增长5.8%。
消费市场明显改善。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较上半年提高5.9个百分点。批发业销售额同比增长4.0%,较上半年提高1.8个百分点;限上零售业中汽车类销售额同比增长4.9%,较年初提高34.8个百分点,对限上零售业增速贡献达74.3%,拉动全市限上零售业增速1.5个百分点。9月份,在省、市旅发大会的带动下,全市住宿、餐饮业分别增长51.7%和34.3%,较上月分别提高30.8和24.4个百分点。
毕节
今年前三季度,毕节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4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亿元,同比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52亿元,同比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60亿元,同比增长3.1%。
其中,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33亿元,同比增长6.3%,比上半年提升0.8百分点。
据初步统计核算,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1万亩,产量.25万吨;蔬菜收获面积.5万亩,产量.9万吨;食用菌产量11.3万吨;园林水果采摘面积74.19万亩,产量46.35万吨;茶叶采摘面积30.42万亩,产量.78吨;中药材采摘面积12.4万亩产量4.5万吨。生猪出栏万头,牛出栏26万头,羊出栏41万只,家禽出栏万只,四肉总产量32.89万吨。
工业生产逐步回升。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1%,比上半年提升2.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同比增长5.5%,非金属矿采选业同比下降25.9%,农副食品加工业同比增长8.4%,食品制造业同比增长6.1%,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同比增长30.3%,烟草制品业同比下降1.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同比增长7.4%,金属制品业同比下降6.1%,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同比增长9.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同比下降10.7%,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5.6%。
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前三季度,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比上半年提升0.3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同比下降1.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同比增长3.9%,房地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非营利性服务业同比增长6.4%。
金融业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65.42亿元,同比增长7.2%。9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3亿元,同比增长5.7%;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80亿元,同比增长19.2%。
邮政、通讯行业持续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市邮政行业业务收入5.11亿元,同比增长14.1%;邮政业务总量完成4.53亿元,同比增长7.6%。快递业务收入完成2.37亿元,同比增长17.7%。电信业务总量.41亿元,同比增长37%;电信业务收入31.83亿元,同比增长5.9%;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84万户,同比增长16.1%。
财政收支平稳运行。前三季度,全市财政总收入.64亿元,同比增长9.0%,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0.02亿元,同比下降12%,降幅比上半年收窄2.3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56.64亿元,同比下降18.1%,降幅比上半年收窄6.4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前三季度全市经济发展呈现出整体回升、持续稳定恢复的态势,同时也要看到,部分行业和领域恢复增长还未达到预期水平,保持经济持续回稳向好仍需加倍努力。下阶段,全市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和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铜仁
截至目前,铜仁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1亿元今年以来,铜仁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六稳”要求,扎实做好“六保”工作,统筹推进疫情常态化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前三季度全市经济运行延续恢复加快、势头向好、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农业增长稳步加快。牢牢把握“八要素”、践行“五步工作法”,立足资源优势,精准聚焦“六大”主导产业和“一县一业”,全力推进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长稳步提升。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1%。
工业加快实现恢复增长。深入推进“双千工程”,加快“三大千亿级”工业产业发展行动,加强工业要素配置保障,工业经济呈逐月加快的发展态势。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全市工业产能基本恢复。
投资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全市9月单月新增入库万元及以上投资项目(含房地产)共计个,环比增加50个,其中万元及以上投资项目(含房地产)共计76个,环比增加42个,是年内月度入库最多的月份。
大数据产业高速增长。建成应用场景个,落地企业家,汇聚0余名大数据人才常驻铜仁,带动00余名大数据人才为铜仁大数据发展服务。1-8月,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
金融存款稳步提升。9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0.48亿元,同比增长5.0%,增速比8月末提高2.6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07亿元,同比增长20.6%,增速持续位居全省前列。
黔南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黔南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恢复加快,逐步向好。
1至9月,全州地区生产总值为.81亿元,增速2.9%,较上半年继续回升1.2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3.2%,排全省第3位;农业总产值增速6.1%,排全省第3位;城镇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同比增长5.1%、7.9%。
农业生产全力推进,产出扩大。1至9月,共完成粮食种植面积.4万亩,占总任务数的.11%。截至9月底,完成蔬菜种植面积.41万亩,产量.9万吨,产值.26亿元,优势单品种植面积.96万亩,提质增效面积55.4万亩;生猪存栏.12万头,出栏.5万头,牧原集团、上海东方希望集团等一批重大生猪养殖项目有序推进,生猪产能恢复向好。
工业经济稳中有进、产能释放。1至9月,全州十大工业产业产值累计实现.4亿元,同比增长1.5%;工业用电量累计完成5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5%;工业企业整体开工率达到94.7%,新增规模工业企业95户,规模工业企业共户,均居全省第一。
项目建设有序实施、全面强化。1至9月,全州个省、州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8亿元。累计新开工省、州重大项目个,累计建成重大项目74个,新增入库万元以上项目个;对外招商引资动能增强,新增签约招商引资项目个,总投资.69亿元;进一步运用好全州重大工程项目要素保障联席会议制度,累计协调解决具体要素保障问题84个。
消费市场加速回暖、活跃提升。1至9月,全州国内过夜游客.95万人次降幅较上半年收窄3.41个百分点;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分别较上半年增速回升或降幅收窄6.9个、3.3个、11个、7.3个百分点;组织开展“多彩贵州·暖心消费”活动,支持超市、商场、餐饮等市场主体组织各类车展、家电下乡、美食节、购物节等线上线下主题产品促消费活动50场,带动消费.18万元;推动电商平台建设,依托州农投公司,建立“黔南丰采”州级电商平台,分期分级统筹县(市)电商产品资源,目前上架产品超过款,其中州内产品占比超过70%;1至9月,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户,同比增长23.19%。
黔东南
黔西南州册亨县秧坝镇板王村村民正在采摘、晾晒黑木耳
今年前三季度,黔东南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亿元,全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万元,减收24,万元,同比下降5.3%,降幅在全省九个市州排第2位。其中,地方税收收入累计完成,万元,减收11,万元,同比下降3.62%,降幅为全省最低;非税收入累计完成,万元,减收13,万元,同比下降9%,非税收入占比为30.9%。全州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万元,减支,万元,同比下降18.7%,降幅在全省排名第7位。
今年以来,黔东南州始终把实施“工业强州”战略摆在突出位置,以高站位、高标准进行安排部署,把“新型工业化”作为黔东南州“四个轮子”之一,召开该州工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座谈会、该州民营经济发展大会、该州工业园区发展暨招商引资工作会议等,推动黔东南州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以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六个专项行动”为抓手,通过月调度、季通报、不定期专项督查等形式,督促各县(市)和相关部门切实落实责任,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黔东南州把产业大招商作为经开区发展的重要推手,瞄准重点地区招商,截至目前,共引进优强企业家,超额完成省级下达引进80家的目标任务,其中:新引进天津荣程、华润医药等强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并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经开区发展的重要手段以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今年以来,黔东南州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围绕十二大特色农业产业,聚焦坝区和高效农业园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发林下种养,产业革命纵深推进,特色产业突破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扩面增收,农业经济稳步增长,前三季度,黔东南州农业总产值为.52亿元,同比增长5.4%。
其中,粮食面积和产量实现增长。全州扎实推进粮食安全生产工作,形成政策保水稻种植,全州粮食作物面积和产量实现增长。据国家统计局黔东南调查队统计,年全州粮食播种面积.07万亩,同比增长4.6%,产量.61吨,比上年增加9.4万吨,同比增长7.6%。其中,水稻增加17万亩,同比增长7.6%。全州茶叶、精品水果、中药材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蔬菜、食用菌等产业迅速发展,正在向规模化方向迈进。
黔西南
黔南州龙里县贵州快递物流园某电商仓库
1-9月,黔西南州地区生产总值.79亿元,同比增长3.6%,增速排全省第2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亿元,同比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97亿元,同比增长2.5%;第三产业增加值.23亿元,同比增长3.4%。
今年以来,全州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八大工程”,持续发展十大特色产业,规模化推进个坝区建设取得实效,1-9月农林牧渔业可比价总产值增速6.2%,排全省第2位,实现稳步发展。六大重点工业产业发展纵深推进,兴仁登高一期生产线实现达能达产,元豪电厂首台机组并网发电,1-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09亿元,增速3.1%,排全省第4位,工业经济逐月回升态势基本形成。六大行业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合计增速4.5%,排全省第4位,保持稳定运行。
黔西南州始终坚持抓重大项目,切实发挥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兴义市甲马石50MWp农业光伏电站项目、兴义霖生年产万张建筑模板循环经济型建设项目、兴仁薏容生物科技公司薏仁米高端产品生产项目、册亨县年产1吨高端活性炭系列产品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完工投用,安龙县阿当水库工程、安龙县8万吨供水扩建工程(县城)、医院工程建设项目、晴隆县食用菌农银企产业共同体创新项目、册亨县油茶科技产业链项目等一批引领性、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启动建设。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7.8%,连续30个月排全省第1位。
前三季度,黔西南州多举措刺激消费取得实效,发放7.2万元消费券补贴,直接带动消费4.24亿元,依托直播电商基地开展电商直播25场,通过直播实现线上线下交易额1.亿元。1-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1%,降幅较上半年收窄3.9个百分点;批发业增速8%,较上半年提升4.2个百分点;零售业增速-0.1%,降幅较上半年收窄7个百分点;住宿业增速-14%,降幅较上半年收窄9.8个百分点;餐饮业增速-6.7%,降幅较上半年收窄8.7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15.3%,较上半年提升10.9个百分点。全州消费市场实现积极复苏,多业态激发市场活力取得实效。
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3.3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3%,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7元,排全省第3位,增速5.4%,排全省第2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元,排全省第6位,增速8.5%,排全省第1位。1-9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上涨3.5%,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涨幅在预期调控目标以内,市场物价总水平基本平稳。全州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提高到元/年,城市低保平均保障标准提高到元/月,较上年分别提高5.27%和5.25%。
贵安新区
贵安新区新特汽车试制车间
今年前三季度,贵安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9.95亿元、同比增长4.7%。贵安新区融合发展按下“快进键”、跑出了“加速度”。
近年来,中国“数谷”贵阳市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增速连续6年位居中国省会城市前列,并获评“最年轻城市”;贵安新区是中国第八个国家级新区,该区以贵安腾讯七星数据中心为圆心、半径4公里、面积不超过5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规划建设了12个超大型数据中心,华为、苹果等企业的数据中心相继落户贵安新区。
年初,贵州官方出台《关于支持贵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促进贵阳市、贵安新区融合发展,实现1+1大于2的聚合效应。
据统计,过去一年里,贵阳贵安合作引进了中国人民银行数据中心、华彬快消品等重大项目43个,总投资.49亿元;新开工了中航发、中粮可口可乐、贵州金元能源大数据产业基地等重点项目27个,累计投资.6亿元;建立了产业跨区域共享合作机制,推动贵阳六城区和四个国家级开发区与贵安新区共建合作产业园,大力发展“飞地经济”。目前,贵安云岩、贵安南明合作产业园区已成功落地建设。
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贵阳贵安坚持交通先行,启动了数博大道延伸段、观潭大道等7条互联互通城市干道建设,大力推进市域快铁西南环线、有轨电车和轨道交通S1号线建设。尤其在新基建方面,对两地5G建设应用和产业发展统筹推进。目前,贵阳市11个区县和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已实现5G网络全覆盖。
自两地融合发展后,在贵阳市“打造3个千亿级产业集聚”的决策引导下,数据中心增量项目全部布局到了贵安新区。目前,贵安新区已规划建设14个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总投资预计亿元。
两地融合发展也推动了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据显示,今年1-9月,贵阳贵安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7家、增长23.68%,实际利用外资14.5亿美元、增长14.62%,贵阳市服务外包接包合同总额.28万美元、同比增长18.71%,接包执行总额.2万美元、同比增长.71%。
下一步,两地将坚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主攻方向,加快构建协调一体的发展规划体系、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分工协作的现代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体系、均等便利的公共服务体系、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体系,让“火车头”跑得更稳、更快、更远。
来源天眼新闻、新京报、澎湃新闻
编辑罗丹
编审胡燕妮冯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