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龙县论坛

安龙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安龙,我来晚了 [复制链接]

1#
招堤金星山半山亭

贵州省安龙县招堤风景区有一个小小的金星山,山上有一个小小的亭子,这个亭子因为有张之洞而闻名,她就是招堤“半山亭”。该名胜古迹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她与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相连,因而独具特色。

张之洞十一岁时在安龙招堤金星山上即兴作《半山亭记》,被称为“神童”,该文由写景入手,叙写其父张锳在贵州兴义府(安龙)当知府时为政清廉,政通人和,民风淳朴,学风日盛,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景象,并抒发凌云壮志的情怀。几百年来,后世无不感叹他的文采。文章中发表的独到见解:“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其意为“美的事物不会单靠自身就会美的,是因人才得以扬名天下。”)成为经典。

招堤

安龙招堤始建于清朝康熙三十三年(公元年),由总兵招国遴倡议修建,故名招堤,用石筑,长余米,高、宽约4米,招公修建堤坝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安龙的居民免受洪水的侵袭,方便两岸群众生产生活。招堤横贯于十里平畴中;堤西湖泊与古城,堤东荷塘与杨柳,极富诗情画意,该堤的修建让安龙古老的县城有了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

观赏招堤风景最佳的站立位置是半山亭。可以在亭子里小憩,远眺十里荷塘与群山,相得益彰。之所以选择半山亭作为观景的最佳地点,是可以将安龙古城和十里荷塘尽收眼底,并朗诵半山亭石刻的一句话,就懂得什么叫“万山辐辏”、“一蓑荷碧”、“犹恐未能尽其致也”……如是文人,你才会真正体会半山亭的一副楹联:“携酒一壶到此间畅谈风月,极目千里问几辈能挽河山”。

盛夏傍晚赏荷,太阳失去了逼人的光芒,斜阳衬托着许久不愿凋零的荷叶中如玉的露珠。赏荷的人一般从堤上大门牌坊进入,左眼和耳朵能感受到古老县城的繁华和喧嚣,右眼和鼻子能感受到荷塘的美丽和清香,淡淡的荷香沁人心脾。在招堤,无论有多少人,都会收敛生活的浮躁,轻装上阵,交头接耳,交流。即使偶尔有幼儿的吵闹,大人也会轻轻拽拽他的衣服,暗示的孩子会突然沉默。这种建立起来的默契为游览的人创造了思考的环境。荷塘曲桥中间,有几个错落有致的亭子,最高的叫“醉荷亭”。其他几个亭子簇拥在醉荷亭周围,仿佛在听高亭表达安龙与荷花的渊源,荷花自身的性格,荷花与安龙文明的真实内在。醉亭两端,全是曲径通幽的小桥,游走在桥上,打破了走捷径的固定思维,似乎在暗示应该展示安龙的荷文化。荷花的寓意一直是高洁的,其持久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荷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只有在盛夏傍晚时分,人们才能放下自己的辛劳、心思和贪欲,选择一个清幽的地方来总结和释放自己。此时的安龙招堤,散步,聊天,弹琴,画画,唱歌,写字,朗诵,跳舞,谈恋爱。他凭着自己的爱好,选择了一个僻静的地方,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把内心的杂念洗得一尘不染。如果是晚上,一切都很安静的时候,荷花的个性就会完全隐藏起来。只有偶尔听到某个声音,想象力才会增长。那声音的来源是鸟在梳理羽毛?是舞会吗?还是恋人在窃窃私语?也许都不是,也许都是。这个想法可能会启发你,或许就有了灵感,《诗经》,鲁迅、朱自清、金庸、莫言……,那些名篇或者名人如意识流般纷至沓来,让你目不暇接,难以忘怀。

半山亭记石刻

安龙历史文化厚重,其独特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这就是安龙招堤半山亭的潜在魅力。

前几年因为古城被拆得面目全非,看到仅存的几处零星景观时,无不发出:“安龙,我来晚了!”的感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