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早期是什么症状 http://m.39.net/pf/a_7572162.html文/余金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我虽然做过很多次读书计划,比如每周一本书之类的,可是从来没有完成过。今年,我还是要郑重其事地做计划,也许以后每一年也都会做这样的计划。
之前在《向5年后的自己提问》中写道:“时间,永远是最公平的尺子,度量了你所付出和应得的回报。多少人相信命运,期待奇迹垂青,但命运只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但这仍是一句空话,因为这句话既没有蓝图,也没有具体可行的路径。
任何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问题,最终都会回到那三个深刻的哲学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
这两年读读写写,总是零零散散,没有主题。年,我准备给自己定一个固定的主题。无论是读和写,都主要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与其制定不切实际的计划,最后悻悻而归,什么都想学,又什么都学不成,对什么事情都一知半解。不如实实在在,扎扎实实。
年,我决定主要学习历史,我把年的读书计划定为“读历史,知未来”。这一年当然也会读其他类型的书,但都是计划外的。这既是一个主题,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蓝图。历史浩瀚如烟,一年的时间定不能穷尽一二,我且先读它一年,也许一年后我兴趣未减,那就再来一年。
我为什么读历史
年发生了很多事。
这一年,中国共产*召开了十九大;这一年,中国有万人口脱贫;这一年,中国铁塔存量和新建基站达到万座;这一年,中国新建高速公路多公里;这一年,共享单车从无到有,2亿人在使用;这一年,贵州移动实现了4G村村通。这一年,中国规模经济再见证奇迹。
年,我要从老家贵州省安龙县洒雨镇上龙村嘎啦组走一个多小时的泥路才能等到班车,坐2小时到县城安龙,再从安龙坐差不多3个小时小巴到兴义跟同学汇合,在兴义住一晚。第二天一起坐7小时左右的大巴到贵阳,再在贵阳大伯家住一晚,再坐29小时的T87,才到北京学校。我跟寝室同学开玩笑说,我是坐了牛车坐班车,坐了班车坐火车,千里迢迢才来到首都。时间过去十年,现在,从兴义飞北京,也就三个多小时。
年,我生活的这个五线小城兴义,已经开通了北上广深,长沙、重庆、昆明、成都、杭州、武汉、兰州、西安、西双版纳、丽江、福州、海口、宁波和省会贵阳的航班。而且县县通高速,虽然还没有直通高铁,但开车一个多小时可以到最近的高铁站。
年我和媳妇去泰国旅游,晚上7点多从兴义出发,经昆明到曼谷,也才凌晨2点。
十年的变化,恍如隔世,我们不仅要重新定义时间,因为变化越来越快。也得重新定义空间,去省城贵阳公里不再比公里的北京远。
今天,无论是通信还是交通的基础设施,把世界连接成另一个样子。
你有没有想过,这一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对你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也许,我们还是朝九晚五,有忙不完的工作,有永不停歇的烦恼。但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早已不是十年前的样子,也不可能是以往更远的样子。
我也从来没有想过世界格局变迁,国家从弱变强这样宏大的问题,对我个人究竟有何影响。但是,这些变化确实正在改变着我的生活。有一点很清楚,生逢这个时代,就比生在一百年前的人幸福。那生在年前有没有生在宋朝好,生在宋朝,就比生在明朝过得好吗?
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大的格局下,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也许不能立竿见影的改变我的处境,但是想知道这一切为什么会演变成今天的样子,以及未来会怎样,始终是一个迷人的问题。这是我要读历史的初衷。
从历史看到未来
我们该如何理解自己、如何理解这个世界?施展老师说:“历史真正的功用,是帮助你通过过去看到未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历史学才是真正的未来学。”“如果你是一个真正关心未来的人,那你一定也是个愿意重读历史的人。”
如何理解自己的国家,理解这个时代,理解我所处的环境,是我年要读历史的原因。
罗辑思维跨年演讲发布了一本书叫《枢纽》,上周以前的同事小尧子把这本书送给了我,他说书送有缘人。对我来说,这本书无比金贵。我知道这本书和知道施展这个名字,还是10天前的事情。最近我被一个施展老师提出的问题深深地吸引,就是如何从历史看到未来?这个问题困扰着我,我想用一年的时间,去探究,给自己一个交代。
我会怎么读历史
1.找到有兴趣的切入点
年我就想读读历史了。但是只要想着那些厚厚长卷,想着历史课本那些枯燥的战役,就觉得头痛,说实话,无论哪个帝王将相的沉浮和朝代的更迭,都引不起我的一点兴趣。
年,我也问过很多喜欢读书的人,怎样开始学习历史,以及怎样才会对历史感兴趣,但都没有得到我想要的答案。年,我发现了一套书《哈佛中国史》,我读了元明卷。这套书很奇特,很好读,不像我以往知道的历史书。对于像我这样读工科的历史盲,读起来很容易,我觉得我找到了学习历史比较容易的切入点。
《哈佛中国史》为什么好读,因为不像其他历史书一样乏味,不知道自己在哪里,边读边忘,一团乱麻,望而生畏。
这套书着眼于王朝面临的困境,比如气候变迁、疆域人口、自然环境等宏观层面的东西,以主题的形式探讨*治、经济和文化变迁,每一卷也都有章节对宗族细致的描述,也讲朝代更迭下普通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每一章节,更像对既定主题的探讨。从任何地方都能开始,读起来更有立体感,不会因为历史繁复的细节而不知所往。
2.建立历史的整体感
我在施展老师的直播中学到一个叫史观的词,我需要重塑历史史观。以什么史观,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就能找到印证这种史观的事实。史观,是一个看待历史的视角,我今天要读的历史和要在历史中寻找的意义,就是史观和无数事实支撑起来的。
这和我们普通人对一件事的归因很像。比如你对一个人的印象或者对一件事情怎么看,有怎样的结论,你就会搜集支撑这个结论的事实,而其他跟这个结论无关的细节甚至是大事件,会被屏蔽掉。
历史的整体感就是对历史意义的理解,现在看过去,可以知道我们想要活成什么样子。整体感是一个蓝图,是一座大楼的框架结构,这座大楼当然需要历史事实堆砌。整体感怎么来?就是不断反复问自己,什么是中国?什么是历史?这样习以为常的问题,背后往往需要有支撑的逻辑,不停追问,一个一个的理解,一个一个的解答。这样就不容易迷失方向。
3.从哪些书开始
我现在正在学习施展老师的《枢纽·中国史纲50讲》,这个课程是《枢纽》这本书的解读。听完这个课程,然后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读《枢纽》这本书,也可以边读边听。
我读书有个经验,就是下一本要读的书,就藏正在正在读的书里。可以根据《枢纽》这本书,梳理书中提到的感兴趣的参考书作为扩展阅读,帮助理解。
家里已经藏的历史书有《哈佛中国史》,吴*老师的《文明之光》1-4册,《光荣与梦想》1-4,*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林达的美国史系列,《全球通史》等。边读边跳出来想想,是个不错的方法。
以上虽然是我年的读书计划,但是我现在也只是想到了开头。据我以往经验,每周读多少本,每年读多少本已经没有意义,最最重要的就是搞清楚一些问题,以主题阅读的方式进行,边读边写些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如果读明白能有些见解则更好,之后也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