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龙县论坛
今年以来,为持续深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安龙县不断推进“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实施,搭建平台,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更加充分、收入稳步提高、素质持续提升、精神持续提振,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实现“五心生活”。
“请我们的同学说一下搬迁前后的一些对比变化。”
“搬迁前的时候在教室里面感觉教室里面很暗、很低沉,觉得教室里面很闷,搬迁过来之后感觉教室里面空气很好,而且也有风扇,在以前村里那个学校没有风扇,教室里面也很好。”
这是在安龙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蘑菇小镇参观感恩馆时解说员现场与搬迁到此的学生互动的一个镜头,发言的学生名叫王建营,原来家住距离县城几十公里外的笃山镇纳黑村,对于过去生活在老家的种种不便和条件的艰苦她有着深刻的体会,谈起现在生活上的变化,她的言语里满满的幸福。
“在我们以前那个学校的时候,我们的房子(顶)都是瓦片做成的,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走到学校。搬迁到这个学校之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学习环境好了,房子也住得很好,老师也教得很好。”王建营说。
结合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居住区实际,安龙县通过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职工之家、青年之家、妇女之家、开明慈善·感恩道德讲堂、青春课堂、春晖社、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等社区功能室。深入开展感恩教育,搭建“感恩桥”,建设奋进之家,创建和谐社区,让群众顺心。
安龙县新市民办工作人员王光弟介绍:“整个感恩馆是以图片、视频、实物的形式展现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政策,还有群众搬迁前后的变化,通过这些方式让我们群众常怀感恩之心,然后在新的生活环境下创造新的美好生活。”
与此同时,安龙县加大扶持创业和引导就业力度,搭建“致富桥”,建设幸福之家,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让群众舒心。全面开展“新市民·追梦桥”创业就业“致富桥”工作,以“就业安置、创业扶持、技能培训”为工作目标建立,提升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服务水平。通过公益性岗位、扶贫车间、林下菌种植等方式,多渠道让新市民就近创业就业。
强化干群融合,搭“连心桥”,建温暖之家,创红旗社区,让群众暖心。坚持党建统领,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基层组织为主阵地、总攻手,组织基层党员干部积极主动参与新市民服务。
“我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社区干部,我更要全心全意的为群众做好产业发展、创业就业、还有生活保障等各方面的服务工作,确保在这最后的关键时期,打赢这场歼灭战。”春潭街道天菇社区党员张平原说。
加强社区治理,搭建“平安桥”,建设和谐之家,创建平安社区,让群众安心。依托“”平安“和谐号”服务品牌创建,构建“街道主导、部门协作、村区主抓、群团参与、居民自治的社区治理模式,实现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天菇社区警务室辅警吴德介绍:“我们社区这个系统主要是包括视频监控、24小时监控、鹰眼、门禁等外来人员进社区,都通过这个系统的录入才能进来。”
加强文化服务,搭建“融合桥”,建设文明之家,创建文明社区,让群众齐心。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新市民文明创建评选活动、惠民讲座、文艺下乡活动、“幸福家”家庭教育讲座等,增强新市民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刘朝富
编辑彭芝莉刘义
编审陈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