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龙县论坛 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兴文重教张知府 - 安龙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安龙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兴文重教张知府
TUhjnbcbe - 2023/9/16 18:30:00
重庆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nvrenjkw.com/nxzx/5718.html

在安龙老城最高处,原安龙一中校园内,有一栋修建于清光绪年间的祠堂,称为“张公遗爱祠”,是为纪念兴义府知府张锳而建。祠前树有一通2米高的石碑,碑文记载了张锳身世籍贯、性格人品、在兴义府的行政举措等。祠堂是由百姓捐资修建而成,寄托了人们对贤知府的怀念之情。

张锳,字右甫,又字春潭,直隶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人,举人。道光六年()以大挑知县分来贵州,历任清平、安化、贵筑、威宁、古州等地州县官,以“清明廉洁、勤于政事、兴学育人、政绩卓著”升任黎平知府。道光二十一年()署兴义府知府。

张锳少孤贫苦,深知民间疾苦。到任后即巡视府属各地,访察吏治民情,见百姓生活贫困,商旅不兴,文化落后,于是着手整饬吏治,修治道路,奖励农商,振兴文教,尤其以兴学育人为首务。修建试院和书院,改善教学育人环境,这是张锳振兴地方文教所办的一桩大事。

按照清代科举考试制度,兴义府所辖各州县的文童要到府治所在地的安龙进行府试,每年一次,考取秀才资格。府属外的普安厅(今盘州市)也在此附考。考试在专门修建的试院举行,张锳莅任后,见试院建在城外,离城三里,地僻荒凉,附近居民寡少,又无旅店,州县考生俱寓居城内,或是晴天,晨昏奔走已很辛苦,遇到阴雨天,道路湿滑,更是艰难。旧试院建于嘉庆六年,已有40多年,年久失修,地势狭隘,且座号不满,考生增多,难予容纳;而管理人员住房仅有数间,敞风漏雨,破败不堪。于是,决定择地另建。

张锳与府属兴义县、安南县(今晴隆县)、普安县(含今兴仁市、普安县)、贞丰州(含今贞丰县、望谟县)、册亨州同及附考的普安厅(今盘州市)的州县官们协商,又征询府城士绅的意见,得到了各方支持。于是发动官绅士民捐款,张锳自己捐俸银两。各州县纷纷响应,共集银3万余两。

张锳认为,修建新试院是府属公众的事,同时为了取信于民,所有银钱出入、工程管理,不便由官府经手。于是,聘请几位平时深受地方人士敬重信赖的士绅进行管理,由拔贡生桑滋牵头,监生宋云、生员缪汝兰、商民冯程远、张福具体办事。所有银钱俱交商铺收存,由首士桑滋签字支销,设出入账簿二份,一份存府署,一份存公局,以备稽查,避免侵贪滥销。各项工程均由士绅们雇工匠,购买材料,由府学教授郭超凡负责监修。张锳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干练勤能的办事才能使地方人士钦佩折服,不计报酬,甘愿奉献,使新试院能高质量、快速度完工。

试院于道光二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向贵州巡抚衙门具报兴工,同年九月十三日宣告主体工程完竣。新建成房舍间,并为赴试考生置备了几案和住宿设施。试院规模宏阔,工艺精细,其中,亭、台、楼、阁、轩、廊、厅、堂,中国古典建筑中的经典形式无不具备,布局巧妙,匠心独运,见者无不赞叹,因而当时号称“甲于天下”。其主要建筑有:大门、左右辕门、告示房、石坊二座、万寿宫、提调所、府学公所、各学公所、头门、魁星阁。阁后两侧即考棚,号舍可纳千余考生。中有一条百余米长石板甬道通达大堂。其后有澄熙堂、左右官厅、二堂、红杏山房、纳旭亭、他山楼、蕉雨轩、双清厂、半船形建筑“绿天深处”、皇殿、朝房、望杏楼、植桂轩、戏台、木樨香里亭、意舟、芝兰室、回楼、骋怀楼、观海楼、天香阁。

登上骋怀楼,凭栏远眺,“城中万家灯火尽在目前,雉堞以外,近则蔬圃菜园,远则谷塍稻垅,又远者青山绿海,古寺丛林,五里长堤,架虹腰于山畔,十寻碧塔,翻倒影于水湄,洵为边城雅观。”(《兴义府志》语)

试院竣工后,张锳又筹银1两增修珠泉书院。书院旧址紧邻新试院,道光十五年(),兴义知府谷善禾以原十八先生祠增修,规模狭小。张锳在此基础上将房屋改建扩大,增修头门、屏风、讲堂及山长内室,使珠泉书院更加宏阔。

试院和书院修建完工后,张锳拨出公田,将每年所收租谷作为固定的膏火、试卷费,城内一些商人自愿每年捐出一定数量银钱,作为房屋维修费用,使房屋设施不致日久荒颓。

府城地处滇黔桂三省边缘地带,不在交通要道上,旧书院藏书不丰,张锳一面将自己带来的书籍千余册捐出,一面又派人到外地购回大量书籍,使广大学子能博览群书,开阔眼界。张锳又出重金延聘名师任书院主讲,使学子们的学业得以迅速提升。张锳自己终身勤学,手不释卷,知识渊深,公事之余,就到书院与诸生谈学论艺,并亲手评定士子课卷,鼓励诸生相互砥砺切磋。他的几个子侄之洞、之渊、之清等人随侍在侧读书,张锳训示他们要与本地诸生友善互学,专心学问,不能沾染纨绔习气。他还经常亲自讲学,并时时考核学生,遇家境贫寒的就给予资助,对学业优秀的则给予奖励。数年之间,地方学风大变,浓厚的学习风气激励了广大读书人,书院中文童猛增,府城的夜晚街巷读书声盈耳,每逢府试大考,考生盈途,考棚座无虚席,兴义府学风之盛,民间称“旷古未有”。龙城一时成为文化朝宗之所,珠泉书院也因此而名声大噪,邻近的安顺府及云南、广西相近州县也有前来附读求学者。

在张锳不遗余力的努力下,培养出一批人才,这一时期,府城安龙的学术活动十分活跃,经学、史学、训诂、诗歌创作成绩斐然。十余年间,科甲隆盛,兴义府考取举人20余名、贡生8名、进士2名。更重要的是,由此奠定了府属各州县文化教育的良好基础,此后各地的发展均可追溯到这一时期张锳的举措。比如:张锳将贞丰州续捐银两、册亨州同续捐银两,共两,以两置买贞丰和册亨两地文武童生府院试卷田,以两置册亨义仓石,以两发商生息作为册亨书院聘请老师费用;兴义县续捐银两2钱,以两2钱修整该县文庙,以两置买文武童生府院试卷田;普安县续捐银1两,以两建该县书院房舍,以两置田,年租为束脩膏火费;安南县续捐银两仍用于修建该书院。

兴义府试院和珠泉书院,这片浸润着浓厚文化气息的地方,凝聚了张锳和地方先贤们兴学育人心血,这里留下过洪亮吉、吴中蕃、舒位、赵翼等著名学者的足迹。多年前,一群文化精英在这里钻研学问,相互辩难。一个个饱学之士在这里自由讲学,传授知识,他们留下了一行行优美文字,演绎出一个个动人故事。更有一些普通百姓子弟在这里熔铸磨炼成有用之材,走出边城,做出骄人业绩。譬如钦点翰林、官至礼部侍郎的景其浚。

书院还响彻过两个翩翩少年的朗朗读书声,这两人后来又都成为封疆大吏、军机大臣,逝世后分别被清廷谥以“文恭”“文襄”,生平事迹国史有传的著名人物。一是曾任四川总督、两广总督、武英殿大学士的鹿传霖,他是张锳的女婿,订的娃娃亲,一直跟随张锳读书。另一位就是张锳的儿子,曾任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体仁阁大学士,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

兴义府试院中有两处建筑,一名“他山楼”,一名“植桂轩”,这是张锳为纪念安龙本地一对祖孙文化名人而修建并命名的,忠实记载了安龙文化史上的一段传奇。

李他山,名琼英,字花影,乾隆年间生于安龙城内,“他山”是他自号,用于他的诗文字画文章上。他的祖父名李贤经,字十虚,是安龙第一位翰林学士,出任过山西道监察御史。李他山学有渊源,根底深厚,但他志趣高远,不愿随俗,不把心思放在科举制艺,即“八股文”上,独钟情于诗书画,且具有很高的造诣,文名震黔中,时人评价他“文师韩愈,诗宗杜甫,书法奇古宕逸,神似米南宫”。乾隆四十二年,他被地方官举荐为“拔贡”,拔贡为“五贡”之首。选贡是明清时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选举那些已取得秀才资格,屡试未中举人,但品行端正,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是为弥补科考遗漏人才的一种选才方式。选拔后即可进入京师国子监学习,经考核后授予教职。

张锳考中举人后未能考取进士,按照制度等待“大挑”后授职。在京期间,张锳与李他山巧遇相识,两人意趣相投,竟成莫逆之交。不久,李他山被吏部委任回贵州思州府任教职,在思州上任不久,又改任为省城贵山书院山长,引领贵州学界。在此期间,张锳也被委任到贵州任州县官,两人又时相见面。尤其张锳任贵筑知县期间,家眷安顿在贵阳城内六洞桥,幼子张之洞即出生于此,张李二人来往更是密切,友谊深厚。张锳未到兴义府任知府之前,通过李他山对兴义府的风俗民情已了然于胸,对他今后的治郡举措产生一定影响。

张锳购地修建书院时,发现征地中有一幢房屋年久失修,破败倾圮。经了解得知是李他山的祖屋,李氏家人早已移居省城,旧居已多年无人居住。此时,李他山已在贵山书院任上去世。张锳见此故宅如见故人,十分伤感,不忍毁弃,于是在空隙地照原样修复,题楼名“他山”,以此纪念故友。张锳的幕宾陈鹿山将卧榻设于楼内,政余之暇,张锳常到楼中与幕宾闲谈,常常是提到故友,往往默然神伤。跟随他多年的张桐深知俩人的交情,深受感动,为此题诗一首记载这动人情景。

十载交情重,凭栏客泪潸。

遥怜新槛榭,不见故人颜。

世事沧桑改,人生石火间。

不堪回首处,惆怅忆他山。

张锳又在李氏祖孙故居基址上建起一排书斋,取名“植桂轩”。他亲手种下六棵桂花树,常与子侄及诸生在其间谈文论艺。有宾客问道,宋代时潞州太守王景叔在他家庭院中手植三棵槐树,题名“三槐堂”,他说,“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来其次子王旦官至宰相,你种植桂树,又题名“植桂轩”,是否意在效仿王景叔呢?张锳回答道,我与景叔并不相同,景叔种槐是卜其子孙贵,我植桂是希望郡士贵,郡士贵也就如同我的子孙贵。他又对宾客们说,这里是李十虚太史和他山先生的故居,他祖孙二人是兴义府士子的榜样,我在这里建轩是希望郡士们步他们的后尘,出人头地。他山先生曾嘱咐我为地方多培植人才,我今种下六棵桂树,祝愿这六桂早日开花,并且开得繁茂,他日郡士科名之盛有如此桂,更希望郡士们步李太史之后,登翰苑、入词林。宾客们回应道,我等将太守的话记下,待日后印证。

此后,张锳调任遵义府知府,贵西道道尹。不久,要求还任兴义府知府。咸丰二年,距离植桂时已整整十年。新秋,忽然六株桂树一齐开花,且花势繁茂,接着秋闱揭晓,捷报频传:景其浚中进士,徐世德、胡尔昌、张之洞、张锳堂弟甘苹中举人,缪振经中副榜,科名之盛前所未有,且景其浚钦点翰林,张之洞年方十六中举人的头名,称“解元”,揭晓人数竞与桂树数相符,一时轰动全省,传为佳话。

张锳在兴义府任上前后共十三年,兴学育才不遗余力,尤其是他的教育理念,他说,“夫吾读书人岂仅为科名?科名者,事业之阶梯耳。余愿郡士连翩掇高第,居清要,为栋梁才,异日经济事业更越景叔、文正而上之。”他重视精英教育,希望培养出能治国安邦的人才,另一方面,他也重视社会普通教育,以此提高社会整体文化素质。他捐俸银购地,筹集经费开办社学和义学。社学即村学,以教育农村子弟学文化、勤农桑、习礼仪,农闲开办,农忙停办,选择文行兼优的生员教导。凡以私人捐资或以公有租谷为经费,不收取学费的学校称为义学,百姓子弟不论职业、民族、年龄,愿入学者令入学。张锳担心义学经费无着,拨府署银给城内4所义学作教师经费及生童奖励金。之后,又捐俸银购地增建义学2所。他的举措,使一个相对封闭落后的地区,能够快速发展并带动周边地区,对地方文化影响至深至远,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1
查看完整版本: 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兴文重教张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