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龙县论坛
初冬,龙头山下的纳黑村寒意渐浓,红透了的枫叶映红了乡亲们溢满幸福的笑脸。
安龙县笃山镇纳黑村地处“安龙、贞丰、册亨”三县交界,历史上,“鸡鸣三县”一说曾是这里贫穷的代名词。而今,这里却成了脱贫攻坚的“战地”缩影和乡村经济发展交融符号。
“你给一分满意,我愿十里路程。”是我驻村第一天时写在民情日记扉页上的话语。
时光回溯。年9月1日,这天,我服从组织安排,从机关走到基层扶贫一线,远离城市的灯火,远离妻儿,背上“职责、使命和誓言”的行囊,踏上了纳黑这片贫瘠的土地。
初来乍到,我心里有些彷徨和茫然,无从开展扶贫工作。
群众工作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我迅速转变工作角色,翻开户档,查阅资料,逐一熟悉农户情况。
就这样,白天进村入户大遍访,大排查,大摸底,无数个深夜,村委会灯火通明成了我和“战友”们的工作常态。
纳黑村是个布依族聚居的少数民族村寨。潘安洪是该村板洞组建档立卡贫困户。熟悉后,我习惯叫他阿洪。
阿洪是我包保的8户贫困户中的其中一户。其实,在多次走访中未见其人,只熟悉他家情况和他的名字。
“5口人,潘安洪长期外出浙江务工,妻子王光香年患精神病到邻医院住院,三个小孩寄读于贞丰县挽澜镇外婆家,住房是在被兄弟分家后留下的唯一仅有的40平米的木瓦房。”翻开档案资料,他家情况跃然纸上。
我的心被深深触痛。无数次走访,反复摸底调查,随后我把他家情况向村指挥所作专题书面报告,专门为他家解决住房问题。
帮扶户潘安洪家。
“潘安洪,我是你家包保干部,你家房子不够住,请你回来一起商量住房的事情。”“我不来,我没钱修。”电话骤然挂断。
“现在国家扶贫政策好,你家的房子符合拆旧建新。”“你们想得到就帮我家修,我不会回去的。”电话再次挂断。
那夜,我彻夜难眠,心如刀绞。
“你考虑清楚了没有,机会错过了就没有了哦!想好了就把身份证照相了发给我,我帮你做建房的资料……”第二条一大早,我再次拨通潘安洪的电话。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下午我收到了他的身份证和户口簿的照片。顿时,我的心涌入一股暖流。
年11月23日,通过申报和审批,上级部门批准潘安洪家房屋予以拆除旧房重建。当天,施工队进场施工。
此后,从做资料、拆房、挖地基、拉沙、修建、浇板、安窗,再到把床拉到他家……我全程参与并督促施工质量,我成了阿洪家的“代理人”。
春节前夕的年元月20号,在我的催促下,阿洪怀着忐忑的心踏上回家的旅途。
“爸爸,爸爸,我们有新家了!我们有平房了!”当他和孩子走到家门口的时候,紧紧抱住孩子哽咽。那一夜,我和阿洪谈了很多很多话,他说得最多的是等爱人阿香回来后,一起把这个家经营好。夜已深,屋内任然传出一阵阵久违的笑声!
这一切都缘于扶贫。
来年一派好光景,又见枫叶一抹红。在我扶贫的多个日日夜夜,我见证了这里的变迁:路通达、产业兴、百姓富……
一个个有温情的扶贫故事在山乡演绎着。那些人、那些事、那份情,深深烙进了我的心里。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实干者。如今,纳黑村变了模样,纳黑人换了精神,实现了一个贫困村凤凰涅槃的重生,破茧成蝶,正快步奔跑在小康路上。
乡亲们一声声感谢,一张张笑脸,一点点蜕变,让我真切的感受到扶贫路上的艰辛与收获。
乡亲们说,我来了似乎不想走。是的,我还要见证这里的变迁。更有人说,其实我就是纳黑人。
王健,男,安龙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年9月,安龙县笃山镇纳黑村帮扶干部。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刘朝富整理
编辑彭芝莉刘义
编审陈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