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2/17 15:56:00
剑河,位于贵州省东部,黔东南州中部,总人口28万人,其中,以苗侗为主的少数民族占96%。年,剑河县城因国家重点工程三板溪水电站建设迁徙重建,年,完成整体搬迁,是贵州省最年轻的移民县城。
70年来,剑河沐浴在新中国阳光下,奋发图强、后发赶超,以砥砺奋进的“剑河精神”,在时代征程中,开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从靠天吃饭到产业脱贫
剑河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四周被莽莽群山包围,当地群众人均耕地不足一亩。“我们一家老老少少曾经都指望着这亩地糊口。”今年73岁的剑河市民邰幺美感慨说。
事实上,剑河县农田和坝子的面积加起来不到全县总面积的20%,大部分地区海拔米以上,不适宜种植传统作物。年,剑河县GDP仅万元。
为破解困局,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全县尝试林下种植杉木。“树木生长速度完全跟不上市场需求,种树不是长久之计。”邰幺美说,70年代,靠林下套种辣椒和生姜以短养长。90年代,重新开始尝试在林地种植金秋梨和橘子。
直到年,剑河县贫困发生率仍然高达32.5%,贫困人口高达7.9万人,是国家级贫困县和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痛定思痛。年以来,全县认真总结前期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研究结构调整及规模化问题,先后组队到湖南常德、福建古田、河北平泉、黔西南州安龙县等地考察学习,精选食用菌产业作为“一县一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农村产业革命的主导产业。
近年来,剑河县按照“五步工作法”,围绕“生态脱贫、绿色发展”理念和“把剑河建成贵州食用菌菌种研发、制种基地”和“将剑河建成全省中高端食用菌生产大县”两个目标。除了以龙头企业为支撑,采取设施栽培、仿野生栽培、野生抚育等特色种植方式,走高端化、道地化、有机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并且通过工厂化生产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大田种植做精有限土地、林下仿野生种植盘活森林资源,打造农文旅体验园做足食用菌产业文化。
全县围绕产业发展“八要素”和“八个统一”(统一规划、统一生产、统一菌种发放、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认证、统一保底收购、统一保险、统一菌棒回收),打造从菌种研发、菌包生产、组织方式、产品收购、冷链物流、产品加工、废料回收循环利用的产业发展体系,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如今,剑河县正在打造一个食用菌产业园、一个食用菌加工厂,同步建设五个食用菌种植基地。计划在每个乡镇建设1个以上食用菌基地,力争通过食用菌“一县一业”示范,带动人以上稳定就业,通过就业直接拉动2.8万人以上贫困人口脱贫。从生态立县到绿色发展
剑河作为贵州省十大林业县之一,森林覆盖率超过72%,是当之无愧的“绿色王国”。
20世纪以来,全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原则,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基本途径,倾力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使绿色发展成果惠及全民。
在前进的征途中,剑河县不懈奋斗的精神始终如一。年10月,贵州省对剑河县等10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取消GDP考核指标,增加现代高效农业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年4月25日,该县正式启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工作,并将该项工作分解落实到相关单位和全县12个乡镇。
近年来,剑河以“绿色发展·生态脱贫”为统领,启动全县旅游扶贫规划编制,加大打造重点生态旅游贫困村寨力度,加强与周边知名景区建立合作关系,构建资源互动、产品互卖、利益共享精品旅游线路。同时,通过学习借鉴其他地区旅游扶贫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旅游+”模式,完成剑河温泉城、江上旅游等项目建设和油用牡丹、钩滕、食用菌、小香鸡、仰阿莎动漫产业等产业园(基地)建设,推进旅游与农业、文化、城镇、康养、电商、动漫等关联产业融合发展。
剑河县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改善村寨基础设施建设、步道硬化、房屋改造及发展乡村旅馆、农家乐、茶馆等,改善村寨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吸引游客增加村民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游客进乡村赏美景,体验少数民族风情,品乡村生态绿色食品,给游客提供休闲舒适的旅游境地,增加贫困地区群众经营性收入,一些昔日的贫困村变为远近闻名的旅游示范村。
目前,全县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呈现逐年递增态势,基本形成条件较完善的太拥镇昂英村、南哨镇反召村、久仰镇基佑村等乡村旅游产业。从深山村民到城市居民
“过去在山里,种地是我们唯一的经济收入来源,但每年种出的粮食刚好够吃。”柳川镇返排村村民欧阳开武感慨说,搬出大山,是我们做梦都在想的事情。
剑河是典型的山陵地区,境内山高、坡陡、平地少,大多数村落坐落在群山之中。近年来,该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和实施力度,将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搬迁到生存与发展条件较好的县城区居住,从根本上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
年,该县启动实施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搬迁安置户人。年,实施第二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搬迁安置户人。
为进一步提高全县搬迁安置点劳动力技能水平,增强转移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率,全县根据“一县一业”和县内用工需求,依托用工企业、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能提供就业岗位的培训学校为主,采取“先培训、后上岗,边培训、边上岗”原则,加强实操实训。
同时,以搬迁安置点为单位,全县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要求,对目前留在搬迁安置点的劳动力,开展农民向市民化转变和城市生活技能培训,向培训学员传授食用菌采摘等基本操作技能,让搬迁户掌握一技之长。“现在,我不仅搬进城里的房子,还在家门口的食用菌基地找到工作,每月有元工资,日子好过了。”欧阳开武笑着说。
如今,剑河县完善全县4个安置点道路、路灯、综合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设立社区服务中心、卫生室、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警务室等公共服务机构。思源社区便民超市开始营业,体育休闲广场投入使用,为搬迁群众提供生活便利,真正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从“吃不饱”到“过得好”
“原来,我们这里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生活来源只有靠种地。”今年73岁的剑河市民邰幺美回忆说。
年,剑河城乡人均国民收入仅元和62.8元。改革开放后,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年底,城乡人均国民收入分别达到元、元,大部分人民过上小康生活。
近年来,该县以小康“六项行动”为抓手,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危房改造等工程,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农村清洁风暴行动,人居条件越来越好;以“五个全面建成”为抓手,改善就医条件,提升医护水平,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服务越来越优质。
年,该县紧盯“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制定《剑河县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1+3+N”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和各个专项治理子方案,明确具体任务和整改时限。同时,对扶贫协作有差距、攻坚打法不精准等问题开展排查,明确治理工作专班,制定治理工作方案,整合全县各级各部门和12个战区、个攻坚队力量,确保治理取得成效。
今年底,剑河县将实现1.91万贫困人口脱贫,85个贫困村出列,全县综合贫困发生率降到3%以下,群众认可度达95%以上,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贫困村达到出列要求。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剑河人民用苦干实干书写着新时代绚丽华章。李卓檬刘开彬章雨编辑何涛编审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