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龙县论坛
陈健在查看石斛长势情况。新华社记者杨洪涛摄
新华社贵阳3月3日电(记者李银、杨洪涛、刘智强)初春时节,者贵村的林地已是生机盎然:一株株青杠树的树干上爬满了铁皮石斛,微风拂过,健壮的枝条随风摇曳,奋力吸取着天地精华。
者贵村位于黔桂交界处的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林业资源丰富,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立体小气候明显。
“这里的大树小树,棵棵都是‘发财树’。”者贵村44岁的村民陈健指着漫山遍野的树木笑着说,天然林不能砍,以前只能好好管护,但自从树上“种上”石斛,守了几十年的青山立马变成了“金山”。
长期以来,受制于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等因素,者贵村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一直没有得到发挥。让具有“仙草”之称的铁皮石斛在者贵村生长,更是当地人从没想过的事情。
种植在树干上的铁皮石斛。新华社记者刘智强摄
“这里林地多,海拔、气候条件恰到好处,非常适合仿野生铁皮石斛生长。”西城秀树农林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阮建说,铁皮石斛是一种名贵中药材,20世纪80年代曾一度陷入濒危,21世纪初组培技术实现突破,铁皮石斛人工种植开始走向市场。
然而,随着规模扩大,一些地方种植的石斛中不同程度出现了农药残留、重金属易超标、品质难达标等问题。
“我们要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种出好品质的石斛,要让老百姓实现‘靠山吃山’。”开过餐馆、搞过矿山的阮建说,他和几个合伙人考察了很多地方,最终选择了者贵村这片林地,从年开始至今,陆续在多亩树林的树干上种下了铁皮石斛。
据介绍,青杠树树皮粗糙且厚,水分和营养成分丰富,易于铁皮石斛附着和吸收更多营养成分。
陈健以前长年在外省打工,自从老家开始种石斛,就在村里上起了班,现在已成为石斛基地的管理人员。
“不与农业争地,可以解放良田;不和草木为敌,可以实现和谐共生;不怕山高林深,可以还原地道药材……”说起种铁皮石斛的好处,她如数家珍。
“家乡有了产业就是好,再也不用背井离乡,生活比过去安逸多了。”陈健说,她现在每月工资多元,骑自行车上班只需要几分钟,还能照顾两个孩子和年迈的婆婆。
阮建在介绍铁皮石斛加工成品。新华社记者刘智强摄
据了解,每年4月至6月是采花期,11月至次年3月是鲜条采摘期。附近群众都可来务工,动作熟练的一天能收入四五百元。
“去年光工资就发出去多万元。”阮建说,石斛基地里随时有活儿干,在集中采摘期,每天需要多个工人。
由于全程“零化肥、零化学农药、零激素、零转基因”,者贵村出产的石斛一经上市就赢得市场青睐。
阮建介绍,鲜条干燥后加工的成品,市场价每斤元以上,在湖南、福建等地市场上,有的产品每斤上万元还供不应求,现在已逐渐打开了北京、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市场。
石斛产业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不砍林子也变出了经济效益,这也加速了当地贫困群众的脱贫进程。
据了解,西城秀树农林有限责任公司还通过“支部发动干、党员带动干”方式,采取“”模式,即“1户贫困户、管护10亩铁皮石斛、入股和管护2次分红,年均收入3万元以上”,已累计带动户人脱贫增收。
不仅是者贵村,如今铁皮石斛已在安龙县多地扎根,“安龙铁皮石斛”已成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形成了系列品牌。目前,全县仿野生石斛种植面积达余亩,“种石斛、收黄金”的说法在当地广为流传。
按照贵州省的规划,今年底全省石斛种植面积将达20万亩,更多群众将因此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