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龙县论坛 于丹《论语》心得之二:心灵之道(2) - 安龙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安龙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灌水 » 于丹《论语》心得之二:心灵之道(2)
Kf03mXLrtdr - 2020/1/28 18:41:00


                       第一部分         于丹《论语》心得之二 心灵之道(2)        正当她站在那里发呆的时候,售货员对她说,小姑娘,你的亚麻色的头发真漂亮!如果配上一朵淡绿色的头花,肯定美极了。她看到价签上写着十六美元,就说我买不起,还是不试了。但这个时候售货员已经把头花戴在了她的头上。        售货员拿起镜子让她看看自己。当这个姑娘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时,突然惊呆了,她从来没看到过自己这个样子,她觉得这一朵头花使她变得像天使一样容光焕发!        她不再迟疑,掏出钱来买下了这朵头花。她的内心无比陶醉、无比激动,接过售货员找的四美元后,转身就往外跑,结果在一个刚刚进门的老绅士身上撞了一下。她仿佛听到那个老人叫她,但已经顾不上这些,就一路飘飘忽忽地往前跑。        她不知不觉就跑到了小镇最中间的大路上,她看到所有人投给她的都是惊讶的目光,她听到人们在议论说,没想到这个镇子上还有如此漂亮的女孩子,她是谁家的孩子呢?她又一次遇到了自己暗暗喜欢的那个男孩,那个男孩竟然叫住她说:不知今天晚上我能不能荣幸地请你做我圣诞舞会的舞伴?        这个女孩子简直心花怒放!她想我索性就奢侈一回,用剩下的这四块钱回去再给自己买点东西吧。于是她又一路飘飘然地回到了小店。        刚一进门,那个老绅士就微笑着对她说,孩子,我就知道你会回来的,你刚才撞到我的时候,这个头花也掉下来了,我一直在等着你来取。        这个故事结束了。真的是一朵头花弥补了这个女孩生命中的缺憾吗?其实,弥补缺憾的是她自信心的回归。        而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孔子说,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        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为 鄙夫 。        鄙夫,意义几乎等同于小人,就是不上台面的鄙陋的人。        孔子曾经说过,像这样的小人你能让他去谋国家大事吗?不能。这样的人在没有得到利益时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后又害怕会失去。既然害怕失去,那就会不择手段维护既得利益。        这种患得患失的人,不会有开阔的心胸,不会有坦然的心境,也不会有真正的勇敢。        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它和匹夫之勇有怎样的区别?《论语》中对于 勇敢 有怎样的诠释?        大家知道,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子路,他很率性,对于勇敢的事情老是特别在乎。        孔夫子曾经调侃说,假如有一天我的大道在这个世界上推行不了,我就要自己泛舟江海去了。到那时还能跟随我的,大概就是子路吧。        子路听到这个话非常得意。结果老师后面还有一句话说,我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子路这个人除了勇敢,别的什么都没有。(《论语·公冶长》) 好勇 是子路的特点,但他的勇敢又缺少点内涵。        偏偏有一天,子路真的去问老师说: 君子尚勇乎 ?君子应不应该崇尚勇敢呢?        孔子对他说: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        意思是说,君子崇尚勇敢并没有错,但这种勇敢是有约制的,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 义 。有了义字当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则,一个君子会以勇犯乱,一个小人会因为勇敢沦为盗贼。        我们想想,小偷劫匪穿门打户,甚至越货杀人,你能说他不勇敢吗?但是这种没有道义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那么这个 义 、 道义 又是什么呢?        那是一种内心的约制。孔子说, 以约失之者,鲜矣 !(《论语·里仁》)一个人内心有所约制,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        假如一个人真能做到一日 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真能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就做到了约制。而能够反省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后来苏轼在《留侯论》中也曾经论述过勇敢,他把那种真正的勇敢叫做 大勇 。他说: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        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        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在苏轼看来,真正的勇者有一种 过人之节 ,他们能够忍受像韩信那样的胯下之辱,而成就辅佐刘邦决胜千里、扫平天下那样的大业。他不会像平常人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这是因为他的内心有一种在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这是因为他有着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所谓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是很难做到的。我们可以要求自己做一个有修养的道德君子,不去冒犯别人,但当别人没有任何缘由地时常冒犯你,你能做到不怒吗?        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这种情况:        比如一个人在星期一莫名其妙地遭了一顿暴打,他星期二就开始向各个朋友复述这件事,到星期三的时候,他已经郁闷得不想出去见人了,到星期四的时候就开始找碴儿跟家人吵架了          其实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每复述一遍就像又被打了一顿,意味着事情过去之后,你每天还在继续挨打。        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生活能治愈白癜风的医院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宋人的笔记中记载过苏轼与佛印交往的故事。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两人又在一起打坐。        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        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        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呼和浩特治疗白癜风医院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        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1
查看完整版本: 于丹《论语》心得之二:心灵之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