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龙县论坛
深化产教融合弘扬“工匠精神”
——黔西南州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实现双赢
黔西南州教育局张龙岑英语
黔西南州坚持“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理念,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创新办学思路,开创校企合作新局面,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职业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州各职业院校创建并逐渐形成“一校一品、一校一特”格局,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实用型人才。
一是专业对接地方经济。根据市场需要和学校发展规划,建立专业围绕产业动态调整机制,开设山地旅游、工业机器人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等新专业20个。年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在黔西南州召开后,我州积极开展大山地旅游人才培训培养,助力山地旅游快速发展。全州共1所高职院校、5所中职学校开设了“旅游服务类”专业,全日制学历在校生达到余人。兴义市中等职业学校成立了“黔西南州全域山地旅游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申报的“国际山地旅游”专业正式获省教育厅批准;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成立了“国际山地旅游发展研究院”,进一步推动山地旅游智库建设,为山地旅游人才和旅游服务技术骨干培养奠定了基础;普安县中等职业学校抢抓山地旅游发展机遇,结合普安茶产业推广,建设茶文化基地,着力培养茶艺专业人才。
二是学校对接企业需求。积极推进校企联合办学,促进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形成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紧密链接,达到校企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安龙县园区办、安龙县中等职业学校、贵州金百能集团三方合作,共同建立“园区-职校-企业”实训基地,为全州乃至全省培养更多合格人才。贞丰县与四川省内江市泰浩教育投资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采取“公办民助、校企合作”模式办学,明确学校公办性质不变。年,贞丰县中等职业学校学校投入万元建成了黔西南州目前唯一一家“大数据呼叫中心”公共培训基地,拥有个座席,可解决多人就业,形成以大数据服务外包产业为核心的信息产业集群和训练基地。
三是职教对接全国资源。进一步推进中西部教学资源互补交流,搭建合作共赢平台,协调完成望谟县、册亨县中等职业学校与武汉技师学院签订合作协议,采用“1+2”模式,第一批43名学生于年9月到武汉技师学院进行为期两年的专业技能学习,学生享受减免书费、住宿费和往返车费等优惠*策。北京市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与黔西南州教育局与黔西南州教育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黔西南州“一帮一精准扶贫助教工作站”“北京—黔西南教育精准帮扶职教联盟”授牌,打开全州职业教育开放办学通道,着力培养更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截至目前,全州职业学校州内、州外实施两校联合办学26校次。
四是瞄准产业调整专业。以坚持培养社会急需人才为办学宗旨,大力推行“引厂入校”“前厂后校”等模式,实现学校与工厂企业融合、教室与车间融合、校长与厂长融合、教师与师傅融合、学生与学徒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作品与产品融合、招生与招工融合,保证学生技能学习和实践不脱节,毕业即可走向工作岗位。兴义市中等职业学校在原有的专业基础上,增加了旅游服务与管理、老年人服务与管理、物业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目前,该校已与5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约合作,毕业生就业率达超过98%以上,学校师生荣获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40余人次。
五是对接技能分类定制教学。开创“分类定制、校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与职业标准衔接、与高职院校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就业有门路、升学有保障。逐步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项目”式课程体系,在课程标准中引入“活动设计”要素,体现“教、学、做”一体化,形成*府、企业、家长、教师和学生参与的“五位一体”评价机制,学校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毕业学生“技能强、上手快”,受到社会、企业广泛好评。兴仁县民族职业学校木制工艺品加工专业的“现代学徒制”教学,学前教育、护理专业的“仿真教学”,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项目”导向教学等成为主导教学模式。
六是企业化办学增强职教活力。贞丰县职业技术学校探索企业办学模式,学校校长、副校长采用聘用制,不再纳入行*管理,也不享受公职人员待遇。去行*化后,学校实行企业化管理,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主动性。年,贞丰县与四川省内江市泰浩教育投资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办学15年,由公司投资万元,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解决资金、师资和实训设备严重不足等问题。目前,该校主要与一汽大众、LG广州公司、三星视界公司、深圳华为公司、中航集团厦门天马微公司等开展技术人才培养合作,为学校未来发展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
七是职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把劳动力技能培训作为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力抓手,全面提升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安龙县中等职业学校对精准扶贫户和易地搬迁户进行厨师、种养业、民族绣娘等项目培训,对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新增劳动力技能素质。近3年共完成各类技能培训0余人次,为企业输送适用型技能人才余人。至年,在校学生数从93人增加到人。
来源:省委改革办、省委法治办
微编:代芹涟
“贵州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