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龙县论坛 我的家乡在黔西南 - 安龙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安龙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我的家乡在黔西南
TUhjnbcbe - 2021/6/30 8:50:00
“家乡”二字是每个人心中的情怀,无论之后去何处打拼,对家乡的情结总是热忱、带有怀念的。

我的出生地是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万峰湖镇永和村,这是一个山村,山清水秀。我来到上海读大学,到处是平原里挺拔而出的高楼大厦,见不到雄伟的高山,心里难免有些不畅快。

地处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区)交界的万峰湖

安龙县万峰湖镇绿树掩映的坝盘布依古寨

安龙县万峰湖镇坝盘布依古寨民居一角


  其实,永和村原名是永桑村,我家户口簿上的地址便是永桑,前几年我办身份证的时候就是永和了。家里大人也不清楚村子改名的原因,兴许又有什么故事等我挖掘。

我还有另外一个家——毛草坪。我的老家处于深山,近几年修路了可以使车通行,不像小时候每次回老家都是折磨——走蜿蜒曲折的山路,陡峭难行。而这山里,住着每天走路上下学的留守儿童,等待外出打工的父母归家。我父母的长辈倒是少有外出打工的,大多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这样看来,打工可能是一个小进步,走出深山的一个小进步。我的父亲是毛草坪小学的一位乡村老师,我常在假期的时候去他的学校,但是我只在上小学三年级时听他讲过一次课,坐在教室的学生瘦巴巴的,却十分乖巧。我犹记得六年级的时候有个慈善组织来乡村小学捐赠文具书籍等,当时还和他们留了影,之后便陆陆续续有大学生来支教,之后得到资金还给学校建了图书馆,教学楼也被漆刷了一道。不过学校始终没有建宿舍楼,我至今不知原因。

年全国“最美乡村教师”杨元松,是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教师,图为他(后排左一)和孩子们在一起。


  目睹一个乡村小学的蜕变,也是属于我家乡的蜕变之一。精准扶贫已经深入山区,危房被舍弃,很多扶贫对象住进了“蘑菇小镇”——政府给大家安排的新居住地。仍有一些住在山里的人,比如我大伯一家待在山里,盖起了简陋的养猪棚和养鸡场,以这种方式度过余生,不能说是错误的选择,兴许是想着“叶落归根”罢了。而教育上,有更多儿童接受了更好的教育,更有劝回学生接受教育的老师。


  写下这些文字,记录这些事件,我才深深地感受到,家乡是进步的,家乡是在发展的。

有段时间我最常听到父亲谈论的话题是关于禁止种玉米的事,后来才了解,不是不给种,是少种,调整(减小)种玉米的面积。因为种玉米的收益率太小,应该换另外的作物提高收益,实现脱贫。但是实际上,在没有文化基础的农民眼里,换农作物种植简直难上加难,一代传一代的种植方法和习惯一朝一夕还真的难以改变。

贵州黔西南安龙县坡老村选准种植石斛打开销路

黔西南州的全称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从名称就可看出,这里以少数民族群体为主。“不幸”的是,我家三代都是汉族,我享受不了少数民族的加分政策,当初可是郁闷了很久。不过我的亲戚中少数民族居多,我多多少少也被感染。要说少数民族令我印象最深的文化,当属“八音坐唱”。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原型属于宫廷雅乐,以吹打为主。元明以后,由于布依族民族审美意识的作用,布依族八音坐唱逐渐发展为以丝竹乐器为主伴奏表演的曲艺形式,流传于南北盘江的贵州兴义、安龙、册亨、望谟等布依族聚居区一带。年5月20日,贵州省兴义市申报的布依族八音坐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46。可惜的是,我至今都未学会一种乐器,但儿时跟着五姨夫摘下路边的叶子鼓起吹不成调的曲子,却充实了我的童年。

布依族八音坐唱

受汉族、壮族、苗族戏曲的影响,用布依语演唱布依族乐曲,在八音坐弹、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布依戏,主要分布于贵州南部及西南部布依族聚居的册亨、安龙、兴义等县。

除了音乐,还有一点吸引我的是服装。布依族不愧是带一个“布”字,头上都包有一块布,男女都裹,有种含蓄内敛的感觉。苗族的服装特征则是银饰哗啦响,不得不说,跳起舞来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都让人十分享受。表演节目时我比较喜欢看“竹竿舞”(查资料说属壮族和黎族的活动),场面一般热闹非凡。我小时候看少数民族,和我现在看外国人没什么两样,都有一种包容多样化的奇妙的心情。

贵州黔西南州打易镇的布依族人民生活恬静惬意


  有时候,文化的积淀更能体现一个地区的历史,不是吗?


  追寻祖祖辈辈多少口人,其实很容易在本家过世的老人的墓碑上找到答案——密密麻麻的人名,且每个都标好了身份。每次给祖先上坟磕头,我都忍不住去
  (本文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附:

“青史红史照我心”是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教研部的教育教学创新项目(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史*支部的*建创新项目、中国近现代国情研究的所科研创新项目、中国近现代史教研部的社会服务创新项目),最早在全国明确地提倡以“小四史”彰显“大四史”,并加以实践和研究。上世纪60代初*和国家号召大众书写“四史”(厂史、社史、村史、家史等),当前*和国家要求*员干部学好“四史”(*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我们将二者结合,并将其区分为“小四史”、“大四史”,起意是充分吸取宝贵的历史经验,将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践探索进行总结升华,进一步与全国广大师生和同道共创、共享。项目得到了学校领导、学院和学校宣传部的重视。

在把握“大四史”总体框架基础上,从“小四史”着眼,将二者结合起来,以“小四史”书写促进“大四史”学习,有利于历史发展潮流(历史观)和青年人生选择(历史感)的结合,提升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也符合信息时代老百姓写史的潮流,可以在情感和精神上将个人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指导学生书写“小四史”,促进“大四史”学习。具体写作方案如下:(1)为与自己密切关联的老百姓写史。要使“青史红史照我心”项目能够成为对大众进行日常生活教育的生动、具体、感染的工具,必须是在中国近现代以来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大的方向和目标指引下,忠实地记录与自己密切关联的劳动人民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迹。(2)“青史红史照我心”项目虽然从厂史、区史、村史、家史等小处着眼,但是写史的人眼光却要看到整个国家、社会乃至世界。因为任何一个厂、区、村、家都不过是整个社会的一个角落和缩影,而不能孤立于社会之外,只有联系到整个国家、社会乃至世界的风云变幻,才能理解一厂、一区、一村、一家的人的探索和奋斗,才能准确把握百年或千年大变局中劳动人民社会生活的诸多境遇。百年中国看上海,这里非常有条件做“大小四史”的结合。(3)“青史红史照我心”项目可以重点突出新中国部分,尤其是劳动群众在技术创新、制度变革、思想观念转变等某一方面社会生活实践的经验。此次人民抗疫战争中,厂、区、村、家等小的单位所表现的家国情怀、世界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家乡在黔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