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龙县论坛
神僧普庵祖师记
(附:普庵咒持用法)
普庵咒还能消灾解厄、镇煞安胎、驱邪除病、逢凶化吉的作用。以下是排列的是禅宗临济杨歧派普庵法脉正法眼藏:
六祖慧能。七祖南岳怀让。八祖马祖道一。九祖百丈怀海。十祖黄檗希运,十一(临济初祖)临济义玄。二世兴化存奖。三世南院慧颙。四世风穴延沼。五世首山省念。六世汾阳善昭。七世石霜楚园。八世(杨歧初祖)杨歧方会。九世(杨歧二代)白云守端。十祖(杨歧三代)五祖法演。十一祖(杨歧四代)龙门清远。十二祖(杨歧五代)牧庵法忠。十三祖(普庵初祖)普庵印肃。
普庵之二十七祖,是湖南之延庵大师。
部分道教典籍中的普庵法门:
(一)《普唵正宗法度》(刘仕林原著,共二册);(二)《普唵正宗符镇法度》;(三)《普唵正宗诸真将法度》(黄法明原著);(四)《普唵正宗安龙祭送隔界法度》;(五)《普唵正宗出煞退犯法度》;(六)《普庵百解符箓》;(七)《普庵治颠邪先天秘诀》(何首清原著);(八)《执鞭勅伏邪精大法》(萧才伦原著);(九)《普庵阴阳镇法度》(周沛松原著);(十)《普庵五鬼驱邪法度》(黄法盛原著);(十一)《普庵四季清禁开山符咒法度》(谌珍保原著);(十二)《普庵万法符咒》(郭法灵原著);(十三)《普庵派六甲法坛一宗》;(十四)《普庵教妙法宝符法度》(林石头原著);
《普庵印肃禅师语录》(又名《普庵至善弘善弘仁园通智慧寂感妙应慈济真觉昭贶慧庆护国宣教大德菩萨实录》,三卷)。
慈化寺和普庵祖师的因缘:在江西宜春市区,西北方向约五十公里处有一座山,名叫南泉山,名播宇内的南泉山慈化寺则座落于此。这里乃吴楚咽喉地带,是江南佛教大道场之一,千百年来繁盛不衰。此寺建于南宋乾道二年(年),但位于南泉山,则称南泉寺。寺成后曾两度遭火焚。后到了元代大德五年(年),此寺之住持明照大师乃赴京朝见皇帝,后来奉敕大修慈化寺。是年冬,即广购田地,遍延工匠,历时十余年,终于成了一座辉煌的大寺了。据《庵祖灵验记》中和《敕赐南泉山宗谱》中等之文献记载,当时建成的大慈化寺有普光明殿、无量佛殿、五如来殿、四天王殿、雨华堂、达本堂、方丈堂、浴堂、钟楼、鼓楼、天轮殿、地轮殿、选佛场、旃檀林、藏经阁、四关、东山门、西山门、二十四寮、小园堂、大园堂、东庵、西庵、观心堂、圆通阁、桂轮堂、香林书院,还有丹墀、僧堂、库房、四斋阁、日月台、倒柏庭等。整个禅寺,设计规整,布局合理,秩序井然,寺庙占地百亩,殿阁连云,栉比鳞次,有僧侣千余,梵音佛号,暮鼓晨钟,香烟缭绕,烛火彻夜,极一时之盛也。当时中国之道场,无出其右者。于洪武十八年(年),朱元璋登基后,赐建龙亭一座,御书「天下第一禅林」立石碑置于内。于是,「天下大慈化禅寺」乃流传于海外。
后来明英宗,又赐额「南泉山大护国慈化禅寺」。明宪宗又赐额曰「广慈护国大慈化禅寺」。其时,乃是寺院历史上的全盛时期,时人描写道“普庵大士开山祖,山色泉声似西土,道成留与坐禅身,名轧羲娥共今古”。“每年朝礼秋三月,不异灵山大会时……,修廊夜点万枝灯,斋厨日办千人供,庭前柏树手亲栽,愿力宏深许再来,须知五百年间事,优钵昙花一度开。”
天台九祖传讲义
礼贤述
又随弥勒同诸胜友,俱会龙华。感叹非常,倍加精进。
讲胜友,即殊胜的良师益友。《神僧传》卷四和《续高僧传》卷十七均作:“又梦随弥勒,与诸眷属,同会龙华。”可见圣人出世,必有相应的影响众来作护法。在慧思大师临入灭前,也曾说“众圣相迎”,可谓前后一贯。
龙华,将来弥勒菩萨,坐龙华树下成佛,因为花似龙头,所以称为龙华。弥勒菩萨现居于兜率内院,于佛陀入灭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从兜率天下生于人间,在龙华树下成道,为众生三度说法,度上中下三根众生,此说法之会座即称龙华会。《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云:“去鸡头城不远,有道树名曰龙华,高一由旬,广五百步。时弥勒菩萨坐彼树下,成无上道果。”《弥勒下生经》云:“坐龙华菩提树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华林园,其园纵广一百由旬,大众满中。初会说法,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第二大会说法,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第三大会说法,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
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弥勒佛要在释迦佛入灭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才能从兜率下生人间,然后才有龙华三会,那么慧思大师现在又如何能够得预呢?当知这些都是凡夫知见,认为过去的已经过去,历史不可能重演。认为未来的未到,不可能事先预演。执着于当下,却不能融会贯通。只如灵山一会,至今未散!如《法华经》云:“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又云:“诸有修功德,柔和质直者,则皆见我身,在此而说法。”所以智者大师在诵《法华经》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时,寂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知“无边刹海岂隔毫端,十世古今不愈当念”。若有机缘,法界大都,众生同入。所以智者大师能见灭而未灭的灵山一会,慧思大师能预未来而来的龙华三会,其道理就在于时间是无性的。若能了知一念之性,即是亘古亘今之性,就能智入三世,而无往来。诸佛于此刹那际三昧,遍能示现刹海古今成菩提事,为众生故,非生示生。众生若能与此相应,就能契合诸佛之果源,众生之理本,能够见佛闻法而无时间的限制,也就不难理解了。因此能不能感得诸佛为你说法,关键还是在于你自己,而不在于诸佛。若能和诸佛的理体相应相契,诸佛当下就和你同行,游诸国土,说胜妙法,这是非常值得希冀的。
感叹非常,即非常感慨赞叹。从此以后慧思大师就更加地精进用功了。
年二十(注:东魏孝静天平元年)因读《妙胜定经》,见赞美禅定,乃遍亲禅德,学摩诃衍。常居林野,经行修禅。
讲公元年,已经是东魏了,这一年元修从洛阳出发,西奔长安,投靠了宇文泰。高欢见皇帝出走,就另立元善见当皇帝,是为东魏孝静帝。这样北魏也就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两个帝国。
在慧思大师20岁的那一年,因为读到《妙胜定经》,看见经中赞叹称美禅定的种种殊胜功德,于是就广泛地去亲近各位禅修大德,学习大乘禅观法门。
《妙胜定经》,在卍“中国撰述·史传部”里有一部经叫《最妙胜定经》,标明是敦煌出土,但只有目录,而没有经文,不知是否是同一本经。也有可能《妙胜定经》已经失传了。摩诃衍,译作大乘,乘以运载之义。灰身灭智,求空寂涅槃之教为小乘,开一切智之教曰大乘。《菩萨善戒经》认为所谓“大乘”,具有七大之义:1、法大,方等是十二部经中之最上者;2、心大,谓求无上菩提;3、解大,谓解菩萨藏;4、净大,谓其心清净;5、庄严大,谓具足菩萨之福德与慧德;6、时大,谓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7、具足大,谓具足相好而得无上菩提,此即大乘法门的核心要义。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此之前,慧思大师主要涉猎的是当时北地流行的小乘禅法,所以在他证得法华三昧时,《续高僧传》云:“霍尔开悟,法华三昧,大乘法门,一念明达。十六特胜,背舍阴入,便自通彻,不由他悟。”我们从慧思大师的著作当中可以看出,他对于《杂论》、《阿毗昙》等都非常地精通!然后一辈子修禅定,诵《大品》、《法华》等经,这和后来不立文字,不看经书,在那里瞎坐的禅宗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中国的佛教,在教理上有华严、天台、唯识等宗,但在禅定的解说上只有天台最为圆满,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宗派能够超越,耀古耀今!其原因就在于天台祖师都是有修有证,从内自证中而称性流出。这和文字之师,或者盲修瞎练、薄有所证之辈是完全不同的。尤其是《次第禅门》,次第修,次第证。后来的《摩诃止观》更是独一无二,教观融一。慧思大师是从次第到无次第,而智者大师是从无次第当中开出次第,然后又把次第归于无次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其源头是慧思大师。
常居林野,是说他性乐闲静,经常居住在山林旷野之中。
经行修禅,是指时而经行,时而修习禅定,不事余业。所谓经行,意指在一定的场所中缓慢地往复回旋步行,通常是在食后、疲倦时,或者坐禅昏沉瞌睡时,即起而经行,是一种调剂身心之法。据《大比丘三千威仪经》卷上所载,适于经行之地有五,即闲处、户前、讲堂之前、塔下、阁下。另据《四分律》卷五十九所说,时常经行能得五利:能堪远行、能静思惟、少病、消食、于定中得以久住。《摩得勒伽》卷六曰:“比丘经行时,不得摇身行,不得大驶驶,不得大低头。缩摄诸根,心不外缘。”《法华经·序品》曰:“未尝睡眠,经行林中。”《方便品》也说:“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在此经行是辅,修禅才是正,两者结合,身心调适,才能有所得。
共同学习理悟法师讲解
《妙法莲华经讲座》
参考讲义
l(2)明得见因缘。
l诸有修功德,柔和质直者,则皆见我身,在此而说法。
l此明众生得见佛的理由。「功德」是如来室,「柔和」是如来衣,「质直」是如来座。「诸有修功德」,遍指三乘权实之机,
l不管是缘修或真修,凡是具足缘了二因功德,入如来室,着如来衣,
l坐如来座的人,相似三轨行成(慈悲忍辱法空),必可得见如来方便应身;分证三轨行成,即可得见如来实报身,究竟三轨行成,则能见如来常寂光法身,常在灵鹫山说法。(真性轨、观照轨、资成轨)
l或时为此众,说佛寿无量,久乃见佛者,为说佛难值。
l因众生见佛身不同,故佛为其所说的法亦不同。若见实报土佛的他受用身者,佛则为其说,寿命无量;若见劣应身者,佛则为其说,佛世难值。虽所说不同,但皆真实不虚。
l子二颂总结不虚。(四)颂总结利益不虚。
l我智力如是,慧光照无量,寿命无数劫,久修业所得。
l汝等有智者,勿于此生疑,当断令永尽,佛语实不虚。
l初偈是颂诸佛如来法皆如是。长文是引诸佛以证释尊,今颂文是引释尊以证诸佛。
l「久修业所得」,是结显佛的智慧与寿命,皆由无数劫修因所得的果报,亦即是说明,此品所诠的如来寿命,是约修德非性德。
l性德生佛同体,无始无终;修德有始无终。以其有始,故过去成佛有久有近;以其无终,故尽未来际,常住不灭。
l「慧光照无量」,是结佛的自在神通力,「寿命无数劫」,是结佛的师子奋迅力,「久修业所得」,是结佛的大势威猛力。佛由此三力,故能破惑除疑,废迹显本,使闻者获益。
l后一偈是颂上文「为度众生,皆实不虚」,是如来劝诫勿疑。
l癸二颂譬说二。初颂立譬,二颂法合。子今初。(五)颂譬说。(1)颂开譬。
l如医善方便,为治狂子故,实在而言死,无能说虚妄。
l畧颂譬喻。长行广说譬喻,今但颂非灭现灭,灭实不灭,过去久远,未来常住;第四句,是总结三世益物,真实不虚。
l子二颂法合。(2)颂法合。
l我亦为世父,救诸苦患者,为凡夫颠倒,实在而言灭。
l以常见我故,而生憍恣心,放逸着五欲,堕于恶道中。
l初句颂合过去譬,非生示生。「救诸苦患者」等三句,颂合现在譬,非灭现灭。「以常见我故」一偈,颂合不灭有损,灭是方便。(3)颂合总结不虚。
l我常知众生,行道不行道,随所应可度,为说种种法。
l每自作是意,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慧,速成就佛身。
l颂合总结,犹如良医言死复还,皆为治子病,真实不虚。合佛眼鍳机,随类应身,称机说法,皆是方便;目的是令众生,得入佛慧,同证佛身,皆真实不虚。初正开近显远竟。
l释如来寿量品竟
l妙法莲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第十六(显如来寿命本无生灭;显本迹之妙)。
l如来有三身:
l1、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译为遍满一切处。他的智慧光照遍虚空,所谓“尽虚空遍法界”。佛的法身无在无不在。为什么?因为佛的法身,无形无相,纯一清净。所谓“真佛无形”,所以无处不是法身的所在处。
l2、圆满报身卢舍那佛,译为净满,即诸惑皆净,智慧圆满。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道时,就现千丈卢舍那身,佛光无量。在无量光中,为法身大士演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小乘人善根不成熟,所以“有眼不见卢舍佛,有耳不闻圆融顿悟教”。
l3、百千亿化身释迦牟尼佛,译为能仁寂默,即身口意三业清净,离诸过恶而能慈悲喜舍。佛能随类化现,应机施教,五眼六通,一体同观。不但在娑婆世界说法,还到十方无量世界说法,随缘度化。
l一、三诫三请。
l二、开近显远。
l(一)、成佛久远
l1、破近显远。
l2、以喻说远。
l3、合喻说远。
l(二)、从本垂迹。
l1、说法教化导利众生。
l2、从本垂迹,示现成佛。
l3、观机施教随缘化度。
l4、为实说权,开权显实
l三、明本实不灭
l1、本门久远,有始无终。
l2、唱言灭度,实非灭度。
l3、诸佛出世,难可值遇
l4、法皆如是,皆实不虚。
l5、譬喻说法
l(1)、良医远行,诸子中毒
l(2)、良医归家,施药救助
l(3)、毒迷心性,拒服良药。
l(4)、巧设方便,激励诸子
l(5)、诸子反思,心遂醒悟。
l(6)、良医又归,本实不灭。
l5、以法合喻
l四、偈颂
l1、明佛本实未灭。
l(1)示现灭度,利益众生。
l(2)示现神迹,感应道交。
l(3)非灭唱灭,激励众生。
l2、明佛净土常住不灭。
l3、业报不同,所见不同
l4、因机施教方便说法
l5、智寿无量,因修而得
l6、以喻说法,彰显全文
l◎第五卷赞:(14-17品)
l曼殊起告,拥护真诠。坚持四法得安然,地涌众多千。阿逸重宣,寿量广无边。
l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三称)
l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l释疑慰问数叮咛非异非如本迹明
l成佛有来尘点劫度生无尽法宜情
l涅槃高唱除憍慢实相深谈息斗争
l救子如医常巧现慧光寿命量难倾
31妙法莲华经科目句释分别功德品第17-1卷五终
l前品佛说如来寿命长远,本迹二种弟子得种种益(本弟子即地涌众。迹弟子即灵山众)。三世益物,化化不绝,其功德遍荫大众;法会现在弟子,及从地涌出本门弟子,皆得种种利益;甚至现在四信,灭后五品亦皆得益,故言功德。
l但因根性有利钝,信解有浅深,得益各异;又此品内容含有领解、信证、得益、供养、授记、流通等功德不同,佛为之分别解说;故言分别功德。1
l戊二总授法身记三。初经家总叙,二如来分别,三瑞表圆益。己今初。一、经家总叙。
l尔时大会,闻佛说寿命劫数长远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得大饶益。
l是经家叙述闻法得益。「大会」遍指九法界众生,是所益之机。「闻佛说寿命劫数长远如是」,指前品说如来三世益物,非生现生,非灭现灭,真实不虚等,是能益之法。「无量无边」以下,是得益众生的数量。
l己二如来分别。二、如来分别。(一)见道功德。
l于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我说是如来寿命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
l迹门三周说法,三根得记。并是初住无生法忍。(大乘)见道之位。今闻本门,复有尔许(如此多)众生得入圆(初)住。一代极唱,利益难思也。
l佛为分别闻经所证的功德,故对当机弥勒菩萨说:有「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因闻佛说寿命长远,信解法身常住不灭,而悟无生理,「得无生法忍」。即能断一切障,证入圆教初住,是见道功德。
l(二)得果功德。复有千倍菩萨摩诃萨,得闻持陀罗尼门。
l先已证无生者,今闻本门极唱,转入修道。增圆妙道。损变易生。证圆十住,得大闻持。圆顿妙法能受能持。犹如大海,普能受持龙王雨也。
l「陀罗尼」译总持,或能持。有法、义、咒、忍等四种。1、法陀罗尼,是于佛的教法闻持不忘,故又名闻持陀罗尼;2、义陀罗尼,又名分别陀罗尼,是于诸法的义理,总持不忘;3、咒陀罗尼,是依所修的禅定,发出秘密语,有不测的神验,于此能总持不失。4、忍陀罗尼,是安住于所证的诸法实相理。
l今有千倍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的菩萨,因闻佛说妙法,能受能持,而获得闻持陀罗尼;是由见道位转入十行的修道位,属于得果功德。
l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乐说无碍辩才。
l此言「有一世界」,望下文该是一个小千世界。即一千个须弥山,一千个日月照临之处。此一个小千世界微尘数菩萨,较前千倍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的数更多,实在不可计算。
l「乐说无碍辩才」是四无碍辩之一,又名四无碍智,或四无碍解。是菩萨为众生说法的智慧,在意名四无碍解,在口名四无碍辩。
l于能诠义理的教法,通达无滞,名法无碍辩;于教法所诠的义理,通达无滞,名义无碍辩;于诸方语言,通达自在,名辞无碍辩;具足此三智,喜欢常为众生说法,名乐说无碍辩。今「复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闻佛说寿命无量功德,而得乐说无碍辩才,是证入十回向位。
l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百千万亿无量旋陀罗尼。
l此一世界,该是一个中千世界,即是一千个小千世界。「旋陀罗尼」,是证入圆教初地,能于诸法门,出没无碍,得旋转自在之力。今有一个中千世界微尘数菩萨,「得百千万亿无量旋陀罗尼」,则不止得益的人数较前多,而所得之益亦多。
l复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不退法轮。
l一个须弥山,一个日月照临之处,是一个小世界;积一千个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积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积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以其三次言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
l今言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菩萨,其数之多,实不可量。「能转不退法轮」,是证入二地,还有十生,即可成佛道。以上所说的数量,是自小至多,论证入,则由凡至圣;以下说数量,则自多减至少,得果则从浅至深。
l复有二千中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清净法轮。
l二千中国土微尘数菩萨之数量较前少,但证入位次则较前高,得益较前大。「能转清净法轮」,是证入三地,能发真如妙光,所转之法轮,清净无染。
l复有小千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八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l此得益的人数更少,但已经证入四地,还有八品无明未断;以后每断一品无明,即损一变易生死,证一分法身。即是再断一品无明,即证入五地;再断二品无明,证入六地;再断三品无明,证入七地;再断四品无明,证入八地;再断五品无明,证入九地;再断六品无明,证入十地,再断七品无明,证入等觉,再断八品无明,证入妙觉,故言「八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l断无明,是断德,是损生;证一分法身,是智德,是增道。自证无生法忍入初住至今,要经三十四番智断,增道损生,始可证入四地。但今有小千国土微尘数众多的利根菩萨,因闻经功德,即顿超直入四地,八生即得成佛,可见其得益之弘大。
l复有四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四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l以下证入愈高,人数愈少。一个须弥山,有东南西北四大洲,名一四天下。今言有四四天下,即是有四个须弥山如是多微尘数菩萨,四生当得菩提,即是已经证入八地。
l复有三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三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l此有三个须弥山如是多微尘数菩萨,证入九地,望妙觉,还有三生,即可成佛。
l复有二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二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l此有二个须弥山如是多微尘数菩萨,得证入十地,望妙觉,还有二生,即可成佛。
l复有一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l证入等觉位的菩萨,其数仅有一四天下微尘数之多,还有一生,即成菩提。一生,是入等觉金刚后心,断尽最后一品生相无明,即登妙觉,圆成佛道。
l(三)发心功德。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l此八世界,即使是约小世界言,已经是八个一四天下了;可知发心菩萨的数量,是证入等觉菩萨的八倍。此八世界微尘数众生,皆是博地凡夫,由闻经力,证入十信位,发相似心,是属于发心功德。
l本门得益之多,是诸经所不及。《法华会义》说:「良由原本垂迹,处处开引,中间相值,数数成熟,今世五味,节节调伏,收罗拮撮,归会法华;譬如田家,春生夏长,耕种耘治,秋收冬藏,一时获刈yì。此后虽复有得道者,如捃拾耳。」
l己三瑞表圆益。三、时众供养。
l佛说是诸菩萨摩诃萨得大法利时,于虚空中,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以散无量百千万亿众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并散七宝塔中师子座上,释迦牟尼佛及久灭度多宝如来,亦散一切诸大菩萨及四部众。又雨细末栴檀、沈水香等。于虚空中,天鼓自鸣,妙声深远;又雨千种天衣,垂诸璎珞,真珠璎珞、摩尼珠璎珞、如意珠璎珞,遍于九方;众宝香炉,烧无价香,自然周至,供养大会。一一佛上,有诸菩萨,执持幡盖,次第而上,至于梵天。是诸菩萨,以妙音声,歌无量颂,赞叹诸佛。
l此经家叙述,当佛分别说诸菩萨,因闻经得大法利时,虚空中雨天华、天衣、天香、天乐及七宝等,供佛及僧;并有诸菩萨,执持幡盖,次第而上,至于梵天。同时以妙音声,歌无量颂,赞叹诸佛。
l此是闻法得益者,深感佛恩所设的供养,亦是寄事以表领解。
l此中亦有六瑞。一雨华瑞,二雨香瑞,表圆妙慧福,自行德也。三天鼓瑞,四天衣璎珞瑞,表圆妙教行,化他德也。五烧香供养瑞,六幡盖赞叹瑞。表圆妙自行化他,同归极果也。
l「虚空」表平等法性;空中雨华,表从平等法性,出生四十位圆妙慧华。华先散分身诸佛,次及释迦与多宝如来,是表由得见应身佛,始知报身修德及法身性德。华亦散一切菩萨四众,表大会皆得圆因妙慧,皆成三身妙果。
l「栴檀、沈水香」表诸福德香。「天鼓自鸣」,表圆音演说,深妙教法。「千种天衣」,表寂灭忍衣,遍覆一切。
l「垂诸璎珞」,表戒定慧陀罗尼四种璎珞,摄化众生,令生欢喜。
l「遍于九方」,是上方雨垂,遍于八方及下地,表九法界众生皆得益。烧香供养三身佛及菩萨四众等未来之佛,表自行妙德,总趣极果。
l「有诸菩萨」,表住行向地诸位菩萨。「幡」是转义,表增道损生;盖是覆义,表慈悲益物。
l「次第而上」,表从因至果,「至于梵天」,表究竟四德。妙音歌颂赞叹诸佛,表以佛道声,令一切闻。
l《法华会义》言:「上既以天鼓表化他之教,衣璎表化他之行,今还用幡盖表行,歌叹表教,二种化他妙德,同趣极果也。圆益既深,故现瑞以表之。华严佛顶诸经,说大法竟,皆现奇瑞,此经何独不然。」
l戊三弥勒总申领解。文分为三。初颂时众得解,二颂如来分别,三颂瑞表圆益。己今初。四、弥勒总申领解。(一)颂时众得解。
l尔时弥勒菩萨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l弥勒菩萨是此经的当机众,故当佛说完本门功德时,即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说偈以表领解。
l一切菩萨,分证诸法空理,以法空为座。今「从座而起」,表不住所证,展转增进。「偏袒右肩」,表开迹显本。「合掌」表本迹虽殊,不思议是一。「向佛」,表增道损生,速趣佛果。
l释尊是果佛,弥勒是因佛;释尊是师如父,弥勒是弟如子。佛分别说于前,弥勒详颂于后;正是父业子继,师资成办功德,利益一切。
l佛说希有法,昔所未曾闻,世尊有大力,寿命不可量。
l无数诸佛子,闻世尊分别,说得法利者,欢喜充遍身。
l初二句是重颂希有法,次二句是重颂希有人。后四句颂时众领解,得益欢喜。
l己二颂如来分别。(二)颂如来分别。
l或住不退地,或得陀罗尼。或无碍乐说,万亿旋总持。
l初句不退地,重颂得无生忍,初住得念不退位,是入道功德。(得陀罗尼,颂证圆十住。得无碍乐说,万亿旋总持,颂证圆十回向。)
l或有大千界,微尘数菩萨。各各皆能转,不退之法轮。
l复有中千界,微尘数菩萨。各各皆能转,清净之法轮。
l复有小千界,微尘数菩萨。馀各八生在,当得成佛道。
l复有四三二,如此四天下。微尘诸菩萨,随数生成佛。
l或一四天下,微尘数菩萨。馀有一生在,当成一切智。
l如是等众生,闻佛寿长远,得无量无漏,清净之果报。
l「或得陀罗尼」以下,重颂得果功德。
l「无量无漏」,拣非二乘所证有量之无漏,而是由妙因所感清净的无障碍土,故言果报。
l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闻佛说寿命,皆发无上心。
l二颂如来分别竟。
l己三颂瑞表圆益。
l世尊说无量,不可思议法。多有所饶益,如虚空无边。
l初偈重颂发心功德,后一偈,重颂总结利益弘大。
l(三)颂时众供养。
l雨天曼陀罗,摩诃曼陀罗,释梵如恒沙,无数佛土来。
l雨栴檀沈水,缤纷而乱坠,如鸟飞空下,供散于诸佛。
l此颂空中雨华雨香,散供诸佛,及菩萨四众。
l天鼓虚空中,自然出妙声,天衣千万种,旋转而来下。
l此颂天鼓天衣,畧不颂璎珞。「天衣千万种」,正显示其所覆之多。
l众宝妙香炉,烧无价之香,自然悉周遍,供养诸世尊。
l是颂烧香供养的瑞相。长文言大会,今言世尊,皆是代表三世诸佛。
l其大菩萨众,执七宝幡盖,高妙万亿种,次第至梵天。
l一一诸佛前,宝幢悬胜幡,亦以千万偈,歌咏诸如来。
l是重颂幡盖,歌颂赞叹诸佛。
l如是种种事,昔所未曾有,闻佛寿无量,一切皆欢喜。
l佛名闻十方,广饶益众生,一切具善根,以助无上心。
l是颂结时众供养。种种不思识的瑞相,皆是助显实相义,令见闻者,悉得圆益。
l此结颂瑞,表圆益。不同循常瑞相,故云昔所未曾有也。二本门正说段竟。
l丙三流通段。此下共有十一品半经文,尽属流通。今且逐近,以三品半而为本门流通。随喜功德,法师功德两品,只是申明初品因果功德。(以劝流通)不轻一品,只是引证赞毁福罪(以劝流通)丁初中二。初明现在四信,二明灭后五品。戊初又四。初一念信解,二解其义言趣,三闻持供养,四深信观成。己初又二。初长文,二偈颂。庚初又三。初出相貌,二明功德,三明位行不退。辛今初。
l五、本门流通分。以下是本门流通分,共有十一品半文。
l自佛告弥勒菩萨开始,至常不轻菩萨品,共三品半文,是明弘经功德深劝流通。
l从如来神力品,至普贤菩萨劝发品,是付嘱流通。
l二种流通,皆可分为三大部分。
l一、弘经功德深劝流通的三部分是:
l﹙1﹚自以下半品,及随喜功德品,是明初品因功德以劝流通;
l﹙2﹚其次法师功德品,是明初品果功德以劝流通;
l﹙3﹚三常不轻菩萨品,是引信毁罪福证劝流通。
l二、至于付嘱流通的三部分是:
l﹙1﹚神力、嘱累二品,是嘱累流通;
l﹙2﹚药王品以下共五品,是约化他以劝流通;
l﹙3﹚普贤菩萨劝发品,是约自行劝流通。
l今约弘经功深劝流通中,前半品可分两大段。
l一、现在四信是:1、是一念信解,2、是畧解言趣,3、广为人说,4、深信观成。
l二、灭后五品是:1、随喜心,2、受持读诵,3、劝他受持读诵,4、兼行六度,5、正行六度。
l(一)现在四信。(1)一念信解。1信解之人。
l《法华经》解释指《法华经》序品所说之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又称四部众、四部弟子。
l依《法华文句》卷二(下)所说,将佛说法会座的列众分为四种
l(1)发起众︰指能鉴知时机而发起集会、瑞相、问答等之会众。
l(2)当机众︰指因宿世植德本、缘合时熟,而于会座得道之会众。
l(3)影响众︰指往古诸佛或法身大菩萨,隐其圆极而示现偏小,以辅佐当会教主佛教化。恰如众星绕月,显德冥抉之会众。
l(4)结缘众︰指宿善薄少、根机下劣之会众。此等人现世见佛闻法,虽未能当下证悟受益,但已结未来证悟的因缘。
l《异部宗轮论》解释
l指共议大天五事,而持不同意见的四类众︰出自《异部宗轮论》。今依《异部宗轮论述记》略述如下︰
l(1)龙象众︰喻指大天之流,乃不听圣众教化而引生斗诤之首。
l(2)边鄙众︰喻指*援大天之众,如大天之门人等。
l(3)多闻众︰指广学三藏,多闻善解之僧众。
l(4)大德众︰指持戒清净、博学高德,堪为一世师表之僧众。此系四果等圣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