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龙县论坛 昭通之变搬新居稳就业民生福祉绽欢颜 - 安龙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安龙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昭通之变搬新居稳就业民生福祉绽欢颜
TUhjnbcbe - 2021/8/15 1:13:00

深冬时节

踏上昭通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空气清新、环境宜人

老城区市容整洁、交通有序

新区的省耕公园内湖水清澈见底

湖边新建的云上乡愁书院

为城市增添了一抹书香

安静整洁、一片祥和的靖安新区

01

搬出大山,安居靖安

数九寒冬,天寒地冻。但是,靖安新区居民吴兴祥的家里却比往年暖和很多。

年年底,得益于*和政府的好政策,吴兴祥一家告别了大山里破旧的老房子,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

吴兴祥一家入住的靖安新区,是中国最大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在吴兴祥的回忆里,仅仅一年前他们一家的生活场景还是灰色云雾笼罩的高山上,孤零零散落着茅草房或土石屋,崎岖小块土地上稀落种着玉米和土豆,自来水和公路通达不了。

而现在生活的靖安新区,则是另一番面貌:高楼林立,道路宽广笔直,社区服务中心、学校、医院、超市、银行等各种民生工程一应俱全。

全国规模最大的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靖安新区,位于昭通中心城市的北部,像是一座拔地而起的崭新城市,栋崭新的住宅高楼错落有致,容纳了来自昭通6个县(区)贫瘠山区搬出的群众四万多人。曾经深居大山的他们,告别了高山上生存条件恶劣的村寨,从年年底开始,翻山越岭陆续搬进了靖安新区的新家园。

靖安新区惠民社区*群服务中心一角

在今天的靖安新区,随处可见的是鸟语花香,随处可闻的是欢声笑语。搬迁来的群众们脸上洋溢着喜悦,除了新房子,他们也开启了“新生活”。相比于以前的务农,很多搬迁户在管委会和社区的帮助下,找到了自己更心仪的工作。有的开始了自主创业,有开烧烤店的,有开餐馆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家住合顺社区的唐银平是黄华镇新坪村的易迁户,搬到靖安新区后,他和妻子一起开了家餐馆,生意不错。

相比搬迁之前,这里的人们对生活有了多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这或许就是真正的“改变”。变的不只是居所,还有生活方式和“幸福指数”。

02

现代版“愚公移山”

像靖安新区这样的万人以上搬迁安置点,昭通有9个。

我国传统经典《列子·汤问》里讲述了一个“愚公移山”的故事,故事讲的是北山愚公家门前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进出都得绕远路,很不方便,于是,愚公带领子孙挖山不止。愚公移山的故事传递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大山的阻隔,也是很多地区发展的阻碍。

靖安新区内新建的幼儿园

我国的贫困地区大多集中在山区,如何让山区群众真正富裕起来,成为脱贫攻坚战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靠近城镇的宜居地建设新居住区是其中一个有力的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的要实施易地搬迁,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组织实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昭通2.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山区和半山区达97%,生存条件极其恶劣,有效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是摆在*委政府和山区群众面前的重难题、硬骨头。

“搬不动山就搬人”。昭通正是靠着这样新时代愚公精神,以敢打必胜的决心和敢啃“硬骨头”的勇气,坚持“能搬则搬、应搬尽搬、整村搬迁”的原则,坚决将36.24万生活在边远高寒等六类区域的山区贫困群众,按照“进城、入镇、进厂、上楼”的安置模式易地搬迁。在一年时间新建起23个集中安置区,其中万人以上规模9个。全国最大的2个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昭阳区靖安、鲁甸县卯家湾安置规模分别达4.06万人、3.63万人,相当于一年时间新建两个中等县城。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大诗人杜甫一千多年前的探索,昭通做到了。

03

卯家湾的幸福生活

在鲁甸卯家湾安置区,近百栋高楼耸立,在湛蓝的天空映衬下显得格外壮观。来自昭通市5个县区高寒贫困山区3万多搬迁群众的幸福新生活展现在眼前。

卯家湾雨露社区内,专门为社区居民打造的休闲活动中心

“现在的生活和我们以前在老家的时候比起来,真是天差地别!”谈起生活的巨大变化,年8月份从永善县的大山中搬出来入住新居的李国祥高兴得合不拢嘴。

宽敞明亮的客厅、阳光充足的卧室、干净舒适的卫生间、现代化的厨房……曾经的庄稼汉李国祥在新房子里走来走去,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里条件跟我老家比好太多了。老家条件艰苦,气候恶劣,只能种包谷、洋芋,”他乐呵呵地说,“我们以前住在大山里,做梦都想住上楼房。现在好了,在*的关怀下,我们一家几口住进了新房,附近学校、医院、超市配套齐全,太方便了,出门打工坐公交车几分钟就到了,小孩子们上学几分钟就走到了学校,看病也在家门口……实在是太幸福了!”

作为全国第二大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昭通市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在建筑之初,就坚持“建档立卡贫困户与随迁户同步、住房建设与各类综合配套同步、人员安置与产业就业同步、硬件建设与建立完善社区管理机制同步”的四同步原则,一次性规划用地3.31平方公里,建设安置房66栋套,配套新建2所学校、4所幼儿园、1所卫生院、6个社区卫生室,用时17个月,完成卯家湾安置区占地亩施工建设。在昔日的荒坡上建起了一座新城。从年12月20日启动首批搬迁以来,来自鲁甸、永善、巧家、盐津和彝良5个县的3.6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陆续迁入了新家园。

卯家湾雨露社区里的乡愁书院

短短一年,这里群众安居,产业兴旺,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搬到卯家湾后,在*和政府的帮助下,李国祥在新家的楼下找到了的工作,两个儿子也外出务工,收入不错。谈起未来,他充满了信心:“搬迁到卯家湾后,我们一家从山区贫困农民一步变成了城里人,收入也提高了,要是没有*的好政策,这辈子想都不敢想。”

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第一幼儿园内,各民族小朋友一起学习、玩耍,亲密无间

结束采访,正是中午时分。阳光下,居民楼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几个鲜红的字体分外耀眼。远处的老人们在闲聊家常,孩童们在嬉戏,阳光正好,空气清新,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04

产业扶贫指引幸福方向

在卯家湾安置区的食用菌产业园,连成片的黑色大棚蔚为壮观。

这个食用菌产业园,是鲁甸县政府为了让搬迁户实现“家门口”创收增收而引进的产业之一。

让搬迁户“搬进来”只是第一步,重点还要“稳得住、能致富”。为此卯家湾安置区配套培植脱贫支柱产业,切实发挥产业的“造血功能”,其中就包括引进广东粤旺集团。

年年底,鲁甸县委、政府考察团前往贵州省安龙县考察广州粤旺农业集团在当地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经过深入调研,最终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该集团建设食用菌产业园,项目落地卯家湾安置区扶贫产业园,搬迁户可以进厂打工、承包大棚,帮助易迁群众通过最熟悉的农业生产实现脱贫致富,实现“家门口”创收增收。

“鲁甸发展食用菌是有优势的,全国很多地方都只能种一季,就是春种秋收,或者秋种春收,鲁甸常年均温11℃,而且光照也比较长,可四季栽培。”食用菌产业园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为调动大家伙儿积极性,卯家湾在第一年免除种植户全年大棚租金,在第二年减免一半大棚租金,直至第三年恢复正常租金交付。首批菌棒费用由种植户与合作公司共同承担,待种植户首批菌棒获得实际收益后,再偿还合作公司提供的菌棒成本。同时,种植户可以向银行申请3年期5万元的担保贷款,进一步减轻承包初期的成本压力。

就这样,年8月,从新街镇老家搬迁到卯家湾安置区的郑修秀成为卯家湾首批承包香菇大棚的一员。

在郑修秀承包的香菇大棚里,棚内的格架上摆满了菌包,朵朵香菇长势喜人。据她介绍,大棚一年可收两季香菇,香菇由粤旺食用菌产业园统一收购,销路不愁。“前做农业、搞生产,没什么收入。现在种香菇,一季下来就有1万多的收入,每天摘香菇都还很开心。”对于目前的生活状况,郑修秀很满意,整个人充满精气神。

香菇一茬一茬地收,搬迁户扎在新家园的根一天比一天深。食用菌大棚规划建设个,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设个,二期个大棚正在开展场坪。在“*组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下,鲁甸卯家湾的香菇产业正在规模化发展带贫致富的道路越走越远,致富可期。

食用菌产业园只是昭通产业扶贫的一个案例。卯家湾安置区还引进家具制造、电子科技等加工产业,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靖安新区也坚持“搬迁安置同发展产业紧密结合”,建成了蔬菜、食用菌大棚个,扶贫车间2.5万平方米,广东立时电子、锡箔纸、君子兰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已投产运营。

靖安新区合顺社区*群服务中心内,在学习电子配件安装的居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明确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聚焦产业就业扶贫、全力支持搬迁群众发展产业,才是巩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建设美丽乡村的长久之计。作为云南乃至全国贫困曾经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贫困面最大的地级市,昭通以啃“硬骨头”的勇气和锐气,打响了这场脱贫攻坚战,也书写下了发展致富的新篇章。-年,扶贫协作工作组共引导推动个产业项目入驻昭通,实际投资超过20.06亿元。年以来,面对新冠疫情冲击,昭通的产业项目招引仍逆势而上,实现新引进或增资产业项目46个,实际到位投资金额4.13亿元,新签协议投资产业项目39个,协议投资额.59亿元。

引进新技术,升级老产业;融合原生态,开发新产业。昭通的产业扶贫,为发展斩断了“穷根”,为当地群众找到了一把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07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5.47万搬迁群众迁入新居,全市上下经过5年多的攻坚冲刺,高质量交出了脱贫攻坚‘昭通答卷’。”在1月19日举行的昭通之变系列新闻发布会脱贫攻坚专场会议上,昭通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市扶贫办主任苏世攀如是说。

昭通从过去的“路不通、业不兴、民生艰”,到建成立体交通新枢纽、36万群众搬出大山、产业革命硕果满枝,“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乌蒙之地变了容颜,从闭塞落后实现了跨越发展。

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学有所教,这大概便是一座城市最好的模样。

版权声明

——————————

原创稿件

如需转载,请与今日民族联系

监制丨王菁编辑丨徐永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昭通之变搬新居稳就业民生福祉绽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