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龙县论坛
在人杰地灵的都江堰,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6项,并且清明放水节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天府之国农耕文化、水利文化、道教文化、园林文化、熊猫文化的集中展示之地。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都江堰清明放水节,(古代又称为“开水节”)距今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是都江堰市乃至整个四川盆地历史最悠久、最重要、也是最具特色的大型岁时节令民俗活动。在过去,清明放水节不仅要举办祭祀李冰和放水仪式,还融合了节庆、农村集市商贸活动、古老巫蛊习俗等内容,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年,都江堰清明放水节列入首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是都江堰市最响亮和极具特色的文化特产,每年吸引着中外无数游客前来观看。青城洞经古乐洞经音乐又称为“儒门洞音”,源于古代道教的丝竹乐,是具有一定宗教色彩的民间音乐。现在我国洞经音乐的分布主要在云南和四川等地,而发祥于青城山一带的洞经古乐是所有洞经音乐的源头。青城洞经音乐是由古代青城山巫文化音乐(行巫音乐)融汇民间小调、宫廷音乐、佛教和道教音乐发展而来的,旋律优美、庄重、祥和,似有飘飘入仙的感觉,在都江堰市传承不绝,至今流传下80余首唱腔、唱词。青城洞经古乐于年正式申报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青城武术青城武术源远流长,发源地就在青城山。传说在上古时期,黄帝斗战蚩尤。轩辕黄帝就曾在青城山向宁封子学习过“龙蹻飞腾术”,也就是现在俗称的武术轻功。这是青城武术的源头。东汉张道陵在青城山创道教正一派,形成了青城武术的基雏形,后经唐代道士杜光庭等人发展,最终形成体系完备、风格独特的青城武术,一直流传至今。青城武术不是单个门派或单个技艺,而是以青城山为中心的各门派武术的总称。从古至今,青城武术至少有10余种流派,最为代表性的有“青城派”、“绿林派”、“黄林派”等三个流派。青城武术的总特点是武学理论与道家思想融通,以轻功、剑法、拳法独步天下,这三种都堪称青城武术的绝技。代表性的有:青城六合神功、玄门太极拳法、八仙剑等。年青城武术已经正式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遗产名录目前,青城武术弟子已经遍布国内、东南亚地区和欧美,影响巨大。望娘滩传说灌县岷江边有穷苦的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每天靠儿子上山割草卖维持生计。儿子割草得到一颗宝珠,放进空米柜,第二天米柜就会生出满柜米来。这件事被当地恶霸知道了,派人抢宝珠。情急之下儿子把宝珠吞进肚里,当夜口渴难忍,喝光了缸里的水,又到岷江边喝水,儿子渐渐变成一条龙游进江中,母亲抱住儿子的脚不放。但龙挣脱母亲向下游游去,并频频回头望母亲,每回一次头就出现一个石滩,这就是岷江24个望娘滩的来历。后来儿子痛恨恶霸强抢宝珠。发洪水淹没岷江两岸,成为一条孽龙,后被李冰父子锁于离堆下。望娘滩民间传说,于年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保护名录。聚源竹雕竹,是中国植物中的四大君子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高风亮节和虚心文雅的精神象征。因此,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以竹为原料手工制作成的各类工艺品,竹雕工艺的历史追溯起源距今有年。我国竹雕工艺的成熟是在宋代,而明清两代竹雕工艺在宋代的基础上又有了长足发展,形成了金陵派、嘉定派、蜀派等主要流派。我市聚源竹雕,承袭了蜀派竹雕,也是我国西南地区唯一的竹雕流派,聚源镇也因此被文化部命名为“竹雕文化之乡”。聚源竹雕的工艺特点是用材考究、刀工繁复细腻、意境深远。目前,聚源竹雕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高尚远已病故,他的作品行销海内外,早被许多收藏家收藏。目前在我市仍有一批从事竹雕技艺的匠人,高尚昆、易静、高国强等人比较有代表性。聚源竹雕,于年正式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柳街薅秧歌柳街薅秧歌是流行于都江堰市柳街镇的民间歌谣,因其主要起源于薅秧时节田间地头的传唱,稻田的业主都要请人帮忙薅秧,为了缓解劳动疲乏和提高劳动效率,往往要请当地唱民歌的民歌手到田间组织唱歌谣,久而久之,这种唱民歌的习惯就形成了当地独特的文化现象。从内容上说,歌谣内容包括时政、生产、生活、情歌、历史故事、传说故事等,形式上可分领唱、合唱、独唱、对唱等,创作方法主要以即事编唱为主,但较为经典的歌词,则成为传统内容保留。从音乐方面说,则以说唱形式为主,具有强烈的川西民歌特色。
年柳街薅秧歌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统金铜制作技艺传统金铜手工艺是在铜工艺品上运用錾刻、镶嵌、错金银等技法,在整个传统金铜手工艺的操作过程中均会用到特殊制作的錾子,操作者的手艺要精妙成熟。此种工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尤其是在古代皇家用具上运用较多(例如众所周知的清代圆明园内的十二生肖兽首),具有较深远的历史文化性,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手工艺。都江堰市精庐雕塑艺术研究所在其所长刘建带领下一直延续着传统金铜制作手工艺的方法,继续保留着师傅带徒弟,口传身教,手把手教的方式。制作出的精美铜工艺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与传承价值。而今,可以对已经受损的出土文物及国家级的铜工艺品进行古法修复,并且能用此工艺复仿制珍贵的文物,对文物的保护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目前,此项目已经列入成都市级代表性保护项目。安龙川派盆景制作技艺勤劳而聪慧的安龙人民自古崇尚园艺,他们精心培育的盆景、桩头古朴典雅、或气势磅礴、或秀丽端庄、或壮观大气,而闻名川西。据《安龙乡志》载,安龙在明末清初建有“付家土城”(毁于清初战火)等园林至清乾隆时期建有“龚家花园”、“杨家花园”、“周家花园”、“吴家花园”等园艺、园林场园。清末孕育了龚吉如、杨才炳川派盆景大家,到了近代安龙镇涌现出了杨吉安、周海廷和曾经为朱德委员长制做过盆景的周茂和为代表的老一辈川派盆景大师。安龙镇川派盆景在规则式发展中,安龙人龚吉如、杨才炳分别传承创造了川派盆景十大身法中的两大身法“大弯垂枝法”,“三弯九倒拐法”。安龙盆景东渡日本、西送美国、植入北京颐和园、参加昆明园艺世博会、收入中国盆景园、近年来更是代表成都市和都江堰市参加全国、省、市盆景展,获金收银。该项目于年正式列入成都市级非遗保护名录。青城传统制茶技艺项目位于青城山脚青景茶园,包括茶圣陆羽在《茶经》讲到“茶生蜀山青城丈人峰,为茶中上品”的丈人峰在内,占地余亩。
青城传统绿茶、红茶、白茶采自全年无污染生态茶山,鲜叶采摘标准为1芽2-3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芽叶总长度在4cm以下。茶叶制作全程手工操作,无任何机械化设备,所采用的器具均为全木、竹制传统制茶工具,以最传统的手法和工序无菌化制作,使茶叶完全回归最本真,真正的有机、生态、纯手工。春节迎财神民俗春节初一至初五迎财神的民俗活动,是中国财神民俗文化和吉祥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财神虽然众多,但犹以我国古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塑造的财神赵公明影响最大,赵公明在历史上实有其人。都江堰市赵公山是财神赵公明的祖庭和迎财神活动的策源地,建有财神祖庙,春节迎财神民俗活动,满足了人们祈求平安幸福的愿望,活跃了节日气氛,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民俗文化活动。该项目于列入都江堰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天马轿房唢呐音乐天马轿房唢呐音乐(简称天马轿房音乐),是起源于都江堰市天马镇,又称为“泥黄调”、“沱打沱”、“牛筋调”等,是主要流行于天马镇及相邻的彭州、郫县少数几个乡镇的民间音乐。天马唢呐音乐是依托轿房业兴起和传承的,“轿房”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一种特殊职业,在古代属“七十二行”之一。“轿房”有基本固定的班子,有固定的联系场所,有全套行头包括轿子和以唢呐为主的乐器等服务设施,服务内容除民间红白喜事外,也为一些庆典及其它活动演奏音乐,器乐均以唢呐吹奏为主。天马轿房唢呐音乐传播范围小,主要是师徒传承或父子传承。
该项目是都江堰市级非遗名录保护项目。青城道茶制作技艺都江堰青城山产茶历史悠久,上溯汉晋,初见端倪。青城道观苦丁茶的制作早有记载,而青城道教秘制“洞天贡茶”早在唐代享盛名。青城道士为修身养性已有上千年的植茶传统。茶之起源与道家密不可分,茶人更是从道家“仙道”思想中汲取了无穷的灵感,以茶来表现中国人独有的“乐生”精神。都江堰市茶叶公司采用道家传统工艺、经十一道工序层层精制出来的青城道茶,外形独特、形似青城太极剑,色泽润绿,其形、其色、其味、其神俱佳,与道家养生实践、绿色生态密不可分的文化相融而成为青城茶叶中的极品。
青城道茶制作技艺已是都江堰市非遗保护名录项目之一。传统竹椅制作技艺(青城马椅子)“马椅子”现为青城山镇的民间竹艺品牌,竹椅是其代表,由清光绪十六年(公元年)第一代“马椅子”马双河创立,因其制作的竹椅扎实、美观被人推崇,在青城山一代远近闻名,便有了“马椅子”美名。至第二代“马椅子”马俊清(年---年),增加了创新改良,制作发明了“加固圈”使“马椅子”除了拙朴、淳厚的美感,再更加了久经耐用的特点,现已传承至第四代。目前该项目是都江堰市非遗保护名录项目。青城三月三采茶节因青城山一代的“明前茶”受到饮茶者的追捧,于是远近的茶商都在清明前赶到青城山,希望采买到“明前茶”。后来,人们就在每年农历三月三这天,诚邀各地各界人士齐聚青城山麓同庆三月三采茶节,分享劳动果实。“青城三月三采茶节”由来已久,不但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茶农在长期茶叶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个重要民俗节日,并一代人一代人传承了下来。而今“青城三月三采茶节”已成为民俗类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文记传统糕点制作技艺“文记传统手工糕点制作技艺”完全继承了中式传统糕点制作的特色。主要以小麦、糯米、花生、核桃、绿豆、蔗糖等多种农副产品为原料。所有原料及辅料均遵循古法加工而成,生产过程全手工制作,所有原、辅材料均独家生产加工,无任何化学添加成分。出品的糕点入口化渣,甜而不腻,充分保留了原料的本味,糯米类点心更具有其独特的嚼劲与韧性。“文记传统手工糕点制作技艺”秉承传统,固守全手工制作流程,保持风味。力求让更多人深刻地感受到本土的风味。马祖寺庙会马祖寺庙会起源于古青城县城西马祖社区。原古青城县(年建县,年废)都江堰市的前生。公元年,为纪念马祖高僧弟子怀海实施“百丈清规”,在正月初九将道家“仙草”(川芎),首次移入寺院作为农禅并重“禅养”举行祭拜仪式。此后,逐将每年这一天作为祭拜日而形成庙会传承至今,俗称“潮上九”。当地药农把种川芎叫“养川芎”,收割川芎叫“起川芎”。民间一直流传着著名谚语:“马祖寺的川芎,迎祥寺的蔴,高埂子的烟叶劲仗大”。可见,川芎由此而成为地理标志中药材。据史载,清朝康熙年间,雪平和尚大振寺院,买田千亩养川芎,一时庙务大兴,召众百姓潮庙赶集。形成以庙会兴成都药市、蚕市、茶市,文化“才女会”活动等,逐出才貌双绝徐惠而著名。在公元年16岁的徐惠选入后蜀成皇妃,世称“花蕊夫人”。文化成就未来,遗产不容忘怀。
用都江堰“非遗”之名,点亮天府旅游名县创建之路。
主管:都江堰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主办:都江堰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市场营销科
主编:曾岷
责任编辑:史小宏
值班编辑:李思易
编辑:唐前松、杨璨、马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