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龙县论坛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金霞如 - 安龙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安龙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金霞如
TUhjnbcbe - 2022/3/4 16:54:00
10月17日,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表彰大会上,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研究员张金霞获颁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过去的30多年间,她深入扶贫一线,足迹遍及19省份40余县。

到过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燕山—太行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大别山区等特困地区。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已经成为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的张金霞率先深入生态连片特困区,组织体系专家开展全产业链的技术扶贫。

“任重道远!”谈及获奖感受,她心情依然没能放松,“现在贫困群众的技术掌握还不够,要让贫困地区的脱贫菇农不返贫,必须把种植技术掌握牢。”

一年跑三四十趟主产区

张金霞在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的办公室陈设简单,一套简单的桌椅,一张褐色的沙发,书柜里堆满了食用菌相关的资料和书籍。直到60岁那年,张金霞才终于有了这间属于自己的办公室,在此之前,没有专门的办公室,实验、办公、休息都在实验室。

除了实验室外,出差占用了她绝大多数时间。“要去实地察看菌种生长情况,指导菌种生产、栽培管理、保鲜加工和菌渣利用,向技术人员传授相关知识,为地方食用菌产业发展出谋划策,还要和业界交流研发进展……”

我国自然地理条件多样,食用菌品种极其丰富,“人工种植的食用菌有七八十种”。张金霞一年要往食用菌主产区跑三四十趟。每次出差,少则几日,多则月余。

从年开始,张金霞始终奋战在技术扶贫一线。在那之前,位于武陵山区的永顺县就种起了经济作物—蘑菇。然而,经过多年尝试,始终未能成功。为了查清楚问题所在,当地科委的一位同志找到了张金霞。

刚一进菌种厂,张金霞就发现了异常,“正常菌种应该是白色的,但这里的菌种却是五颜六色。”通过分析,她断定,菌种被杂菌侵染。从甄别被污染杂菌和健康菌种开始,然后传授培育健康菌种的方法,前后10余天时间,张金霞一直坐守当地。

如今,张金霞出差的频次已然很高。在周围人看来,各食用菌主产区都设有岗位科学家、综合试验站长,指导农民的工作各地的综合试验站即可完成,作为首席科学家没必要亲临一线指导。

对此观点,张金霞并不认可。“搞农业就得到田间一线,就得亲自下地,一直宅在屋里能研究什么?如果连庄稼长什么样都没见过,怎么做研究?”她说。

从写信到“远程”

年,硕士毕业的张金霞一头扎进食用菌的科研领域。

回忆起初始时科研的艰辛,她依然历历在目,“科研经费紧张,没有标准化的实验器材,就从废品收购商贩那儿买废罐头瓶,用大号洗衣盆清洗,手工拌料装瓶灭菌、接种培养优质菌种。”

40年的研究生涯中,她发表论文余篇,制(修)定国家(行业)标准20项,出版食用菌专业著作39部,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5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1项。

最多时,张金霞同时担任着3个“首席”的头衔:农业农村部国际农业先进技术引进项目首席科学家、农业农村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首席科学家、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出生、成长于河北农村,张金霞身上兼具农民天然的朴实、学者特有的勤勉。“做科研不是为了报成果、获专利、写论文,是希望让农民过上好日子。”这是她始终坚守的信条。

年,国务院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通知。按照这个通知,“力争在20世纪内最后7年,集中力量,基本解决目前全国农村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科研攻关的同时,张金霞深度参与扶贫。除了到农民家里为农民制作菌种,走家串户进大棚指导农民种植食用菌外,张金霞还通过系列扶贫培训向各地人员传授食用菌种植、管理技术和知识。

在那个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普通人没有电话,没有电脑,相互联系的方式主要靠书信往来。张金霞曾收到过两三麻袋信件,亲笔回复菇农技术问题信件多封。

随着脱贫攻坚深入推进,张金霞和食用菌种植一线的农民联系更为密切。当遇到种植管理难题时,他们会通过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金霞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