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龙县论坛
年,距今六百三十四年,明朝廷在今富源旧城山曾设置过一个军事单位,叫平夷千户所,并建有平夷千户所城。平夷千户所驻扎下来后,开垦屯地自养,这块屯地因千户官姓刘而取名刘氏屯。
千户所,按明代兵制,是管兵士一千一百人的军事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团。平夷千户所建立时,只有一千人。
最早记录平夷所建置情况的是江苏高邮人沈勖(xù),他于洪武中戍守普安。洪武,为中国明朝第一个皇帝朱元璋的年号,洪武皇帝在位时间从年至年。永乐十六年(年),沈勖完成《普安州志》的书稿。沈勖所记的平夷所建置情况,是当时人记当时事,可信度高。嘉靖时(年至年),普安州的知州高廷愉在沈勖的《普安州志》基础上重修《嘉靖普安州志》,隆庆年间(年至年)刊行。《嘉靖普安州志》记载:“平夷千户所城,洪武二十一年(年)十二月,蒙(承蒙皇恩)调征南千户刘成等,创立于鲁勒旧。二十三年(年)三月,蒙将鲁勒旧改立云南平夷卫,将本所官军移守香罗山(今贵州平关),仍立为本卫(指普安卫)千户所。”《明太祖实录卷之一百九十四》也记载,洪武二十一年“征南将军傅友德等,将兵讨阿资(阿资是古越州土司),道过平夷,以其山势峭险,密迩龙海(密迩意为贴近、靠近;龙海指越州的龙海土司,是阿资的父亲,这里用龙海代指古越州),宜筑堡、驻兵屯守,以悍蛮夷。遂迁其山民往居卑午村(卑午村即南边低处的村子),留神策卫(神策卫在南京)千户刘成等领兵千人,树栅置堡。其地后为平夷千户所”。这两本书都记载平夷千户所的创立人是刘成,时间都是洪武二十一年,但地点不一样。《明太祖实录》中记载的是在平夷,而且说平夷贴近越州,《嘉靖普安州志》记的地点则是鲁勒旧。
那么《普安州志》记载的鲁勒旧在哪里呢?《明太祖实录》为什么说建平夷千户所的地方“密迩龙海”?其实这两个地点是同一处,就是今天的旧城山。
关于旧城山,还有人说就是《元史》中说的落蒙山。关于落蒙山,《元史》的原文如下:“沾益州,(下。)在本路之东北,据南盘江、北盘江之间。唐初置州,天宝末,没于蛮,为僰、剌二种所居。后磨弥部夺之。元初其孙普垢历内附。宪宗七年,以本部隶曲靖磨弥万户府。至元十三年,改沾益州。领三县:交水,(下。治易陬龙城。其先磨弥部酋蒙提居之,后大理国高护军逐其子孙为私邑。宪宗五年内附。至元十三年,即其城立县。)石梁,(下。系磨弥部,又名伍勒部。其酋世为巫,居石梁原山。至元十三年为县。)罗山。(下。夷名落蒙山,乃磨弥部东境。)”。这是说,沾益州在曲靖路的东北部,位于南、北盘江之间。唐初,这块地上就设置过州,天宝末年,被僰、剌两个民族据其地而居。后来磨弥部夺取了沾益州,元朝初年,磨弥部的酋长普垢历归附元朝廷。宪宗七年,磨弥部隶属曲靖路磨弥万户府。至元十三年,磨弥部改名为沾益州,下领交水(今沾益)、石梁(今宣威)、罗山(今富源北部、贵州盘州市西部边缘)三县。罗山县,是下等县,当地的夷族称为落蒙山,是磨弥部的东境。
今富源县北部属元代罗山县无疑,境内的落蒙山是山脉,不是指某个小山。落蒙山是旧城山、对门山、白坟山、登高架等山所在的山脉。也就是说今旧城山当时叫鲁勒旧,是落蒙山的一个余脉,是落蒙山中的一座。
鲁勒旧是当时彝族对旧城山的称谓。鲁是黑彝支系阿鲁家的意思,勒是尖山的意思,旧是有的意思。鲁勒旧是“有黑彝支系阿鲁家居住的山”的意思。相传鲁勒旧(旧城山)是一座尖山(今在山顶修建了塔楼,已看不出山顶是尖的),山上有彝族居住、今天富源矿厂抽水站就是传说中的鲤鱼潭,是鲁勒旧的人们取水的地方。鲤鱼潭曾经发过大水,住在山脚的人们纷纷往山上跑,大水过后,人们看见鲤鱼飘在水面,就把这个龙潭叫鲤鱼潭。鲁勒旧(旧城山)南麓有一个洞叫地牢,是古时彝族头人关罪人的地方;西麓有河,东麓也有河,古驿道从山脚过,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平夷之名来源于唐代的平夷县。《嘉靖普安州志》记:“唐高祖武德四年,置西平州,贞观八年改西平州为盘州,领县三:附唐、盘水、平夷。”“废平夷县,在州西一百三十里,今云南平夷卫治”。这里说的云南平夷卫,是洪武二十三年(年)在平夷千户所城基础上创立的军事单位,拥兵五千人。鲁勒旧是个山名,隶属于平夷。明军路过时的平夷,据《康熙平彝县志一图说》记是:“元兴,始立罗山县于平彝乡”。“夷”字泛指少数民族,清政府认为这个字带有歧义,故在清代的书中,忌讳“夷”字而写成“彝”字。元代罗山县平夷乡的地理范围,据史料分析大至是今天的富源北部,但不包括大河、竹园、墨红这三个乡镇,这三个乡镇是元代越州的辖地。唐代平夷县的地理范围,无法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比元代的平夷乡管辖范围广得多。
据父老传说,今富源县矿厂职工住宿区位置,曾经叫古城寨。富源县矿厂出大门的左边那个山之所以叫对门山,是因为对着古城寨的城门。在对门山上,有明初镇守云南的沐英在世时修建的三元宫。三元宫位置在今富源矿厂办公楼位置,上世纪五十年代才撤毁。三元宫旁边是白坟山,是古城寨的坟地。古城寨所在的位置就是平夷千户所城和之后的平夷卫城位置。
洪武二十一年,傅友德带领明军从胜境关古驿道入云南,是来平定越州土司阿资叛乱的。傅友德军队路过旧城山(即沈勖记的鲁勒旧,旧城山是后来的名字),见旧城山地势险要,距离越州地盘又近,为震慑越州土司阿资,“遂迁其山民往居卑午村”,留下千户官刘成带领一千人创立平夷千户所,戍守在此。
在平夷所建立之前的七年,即洪武十四年(年),洪武皇帝朱元璋为实现国家统一,派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为左副将军,沐英为右副将军,率领明军南征云南。明军攻灭元朝在曲靖的残余势力后,到达越州、驻扎在汤池山(今曲靖三宝石宝山,石宝山因修公路现在已经被挖了),沐英派一个叫刘泰的文官去龙海土司的官邸说服龙海土司归顺,龙海望风归顺明朝廷,明朝廷仍让他当任越州土知州。①
龙海土司的地盘包括今富源的墨红、竹园、大河、今曲靖麒麟区的茨营、越州、东山。龙海土司的官邸在三宝。②旧城山距离当时龙海土司的下五营、即清代称为长治里、今天称为大河镇的地方,走王家屯、龙海去,有二十多里地,故说“密迩龙海”。
据万历二十七年沾益州廪生刘通豁记录的《刘氏祖宗世袭功名纪略》:龙海土司归顺明朝庭后,曾经两次跟随云南的镇巡官去辽宁征讨北元的残余势力,洪武二十年六月,在得胜回途中病死于盖州。明朝廷让龙海的儿子阿资承袭龙海职位,继续任越州的知州。阿资在越州水城造城居住,负固不出,不服从明朝廷调遣,因此洪武二十一年傅友德奉命征讨阿资。
傅友德率领明军路过平夷乡,看到平夷乡的鲁勒旧山,山势险峭,古驿道往山脚过,战略位置很重要,“遂迁其山民往居卑午村”(于是把山上的居民迁往南边的低处的村子)”,留神策卫千户刘成带领一千人驻扎下来屯守。由于当时条件限制,刘成等领兵一千人在此建城,只是“树栅置堡”。所谓堡,就是用土筑起一道屏障,可资捍卫,故曰堡。“树栅置堡”就是在土屏障上用树围栅起来,形成一个貌似城堡的样子。刘成带领一千人驻扎下来后在旧城山(鲁勒旧)西边开垦农田自养,这是明军在富源县最早的屯地,以刘成的姓取名叫刘氏屯。刘氏屯之名在民国时的平彝县城地图上还标明是“刘氏屯”。今天,富源人有的叫它牛市屯,有的叫它牛市特,还有的叫它牛茨屯。公路指示牌上把它写成“牛柿屯”。曾经有曲靖的朋友看到这个指示牌后说:“这里过去应该是牛的交易市场。富源人做的牛羊肉好吃,想必这里就是卖牛的了。”窃以为:还是它最初的名字“刘氏屯”比较好,它包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古人取地名,往往含有纪念意义。今人改古人地名,往往注重好听、好写或寓意美好,从而忽视了地名所寓意的历史意义。乱改地名,在某种程度上割断了历史,实不可取。因为地名的改动,今人读古人书时,眀明写的是这个地方的事,今人却不知道,失去读古书的兴趣。
刘成创立的平夷千户所在两年后、即洪武二十三年(年),搬迁至香罗山(今贵州平关),隶属普安卫(普安卫城在今贵州盘州双凤镇)。普安卫设置于洪武十五年,时属云南都司。普安卫因为战略位置十分显赫,前前后后一共设置了六个千户所:安南所(现普安县江西坡)、安笼所(现安龙县)、乐民所(现盘州乐民镇)、平彝所(现盘州平关镇),还有中左所、中右所。普安卫建立不久后改隶贵州都司。《大明一统志》云:“普安卫,洪武二十二年(年)建,隶云南都司,后改隶贵州都司。”《大明太祖实录卷之二百二》还记载洪武二十三年五月:“尚宝司杨镇阅试贵州、普定、普安、平越、兴隆五卫及旧平夷、黄平、新添三千户所军马。”这里的旧平夷所,是千户刘成带领的,移守香罗山(在今贵州盘县平关镇)的平夷所的官兵,仍然把移守地称为平夷所。地点变了,但官兵组成人员仍然是原班人马,故在这里记成旧平夷所军马。平夷所随着普安卫从云南都司下辖的军事单位改隶贵州都司。永乐十一年设置贵州省,贵州省是在贵州都司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后来贵州省盘州有平夷所地名的原因。
总之,明洪武二十一年,先在今富源旧城山创立平夷千户所,洪武二十三年,搬迁至香罗山(今盘州平关镇),仍然把移守地叫平夷所。原平夷所地址于洪武二十三年改立平夷卫。平夷所西距今云南富源胜境关三十里。清代至民国,平夷所之名改写为平彝所,平彝所一直叫到年改为平关为止。
参考资料:
①参见《土官底簿》
②参见《康熙平彝县志》《沾益州志》《古越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