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龙县论坛
从前的餐厅包房改造成了舞蹈室、钢琴房,树林边的烧烤区变成了风景独特的素描写生平台,荒地和垃圾池经过清理变成了户外拓展场地,就连废弃多年的荷花池也改造成了孩子们农耕体验的“试验田”……在全国青少年贵州活动营地(以下简称“营地”),过去开办的农家乐、食品加工厂、旅游公司都不见了,依照共青团改革精神,这里开始回归主责主业,瞄准青少年需求,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特色服务。
“我们经历了转型的阵痛,也看到了未来巨大的发展空间。”营地主任刘敏介绍说,曾经的多元经营确实找到了一些赚钱的路子,但一方面忽视了应该服务的主体人群,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的起伏,经营只能勉强维持,没有大的发展空间。
总是远远看见营地牌子的市民心里也充满疑问。贵阳市民陈金英过去每次带孩子到营地,“活动”的内容不是吃饭就是烧烤,她不止一次向身边朋友吐槽这里“不务正业”,“太可惜了,这么好的地方没有好好用起来。”
改革势在必行。
让服务回归公益
改革的第一步是砍掉与服务青少年不直接相关的经营项目,转而提供更多公益性服务。
娱乐餐饮项目下马的同时,在相关部门支持下,营地很快改造出了包含舞蹈室、钢琴房、绘画室、多功能活动室的艺术宫,并开设了相关的艺体课程,干部职工自己动手建设小舞台、大草坪,孩子们有了一大片玩耍的空间。
现在,每个周末,退休职工胡桂萍都会带着孙女出现在营地的教室里,街坊邻居家的孩子也跟着来报名学习,“我和孙女都成为营地艺术宫的‘活广告’了。”胡桂萍笑着说。
市民杨英涛将原本在私营舞蹈培训机构学跳舞的女儿明芯竹带到营地艺术宫学习舞蹈和绘画,从小喜欢跳舞的明芯竹在艺术宫老师的指导下刚刚通过了舞蹈八级考试。
“这里的培训费用比市场便宜一半还不止,师资水平也不错。”在教室外等孩子放学的杨英涛算了一笔账:营地艺术宫一堂课的费用在20元左右,而同样的课程在市场上最少50元,高端的几百元不止,在营地学习可以减轻家里很大的经济压力。
杨英涛介绍说,营地里的老师会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训练,并制订长期培养计划,“市场上很多培训机构在这样的收费标准下,很难做到这一点”。
渐渐地,营地艺术宫的品牌开始在学生和家长中传开了,吸引力也凸显出来,这里越来越真正成为青少年活动的乐园。
“最开始孩子只有二三十人,现在增加到六七百人,人数还在不断上升。”营地艺术宫负责人姚茂疑说,目前,营地艺术宫已有钢琴、航模、舞蹈、声乐、书法绘画、科技创新教室、手工制作室、陶艺制作室等21个教室,还有3个多功能排练厅。
因为坚持公益性,老师们并不能获得很高报酬,对于营地来说也无法和过去的经营利润相比,但在姚茂疑看来,这些都没有这几百名孩子每周的欢乐时光重要,城市工薪家庭中的孩子也可以享受优质的艺术兴趣课程,多一间艺术教室,网吧里可能就会少几个沉迷其中的孩子。
职工主动提升服务青少年的能力
公益性服务越来越多,对“人”的要求就越来越高。过去长期从事经营活动的营地职工也面临着转型,需要不断提升服务青少年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开展艺术宫工作,一直自嘲为“业余舞者”的姚茂疑去年自费报名参加了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培训班,作为全班年龄最大的学员,她咬着牙坚持完成了所有课程。今年,还是作为年龄最大的学员,姚茂疑又报名参加了模特艺术教师资格培训。
“我现在负责艺术宫的工作,必须要懂一些专业的知识,才能和老师沟通,给孩子们正确的指导。”在姚茂疑看来,“科学专业的训练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太重要了,马虎不得。”
保洁员古萍也主动报名参加了营地组织的扎染手工艺学习,因为手巧,古萍还获得了一次单位派往深圳学习彩陶的机会,“看起来很难,多动多练习就能做好了。”现在,古萍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会到艺术宫为孩子们指导手工课。
在团贵州省委和营地的积极争取下,全省新进公务员入职培训、省直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培训等各类入职培训服务落户营地。
营地接待科科长周万洪23年前大学毕业分配到营地工作,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他负责营地宾馆的管理和市场推广,如今,他正在从负责经营的“周科长”转型为培训班班主任“周老师”。
推掉了接待应酬,周万洪开始认真学习带班技巧,面对即将走出大学校门进入公职岗位的青年,他给自己的定位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带班老师”。“我要研究当下青年有什么样的困扰,希望在入职前得到什么样的知识。”周万洪说,现在的工作已经完全回到青年问题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带班经验也让自己有了很大的提升。
今年48岁的张金红在营地工作了31年,干过餐厅服务员、做过酒店管理,现在他也负责培训带班。“从幕后服务到前台演出,从群演到主演的压力是不一样的。”作为省直事业单位新入职人员培训班班主任,张金红感到变化巨大,从前只是客户租场地开会,自己做好后勤保障就行,现在身为培训班的一名老师,要思考课程设置、学员需求、培训安全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流动少年宫”重心向下服务基层
“流动少年宫”是营地面向乡村青少年设计的一项公益服务项目,旨在让快乐的触角延伸到贫困山村。今年5月,“流动少年宫”开进了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笃山镇坡老村坡老小学,为深山区的孩子们送去学习用品的同时,还带来了有趣的游戏和节目。
现在,“流动少年宫”经常穿梭于贵州的贫困山区。“每天都像打仗一样,特别忙。”姚茂疑说,在贫困山村,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单调的生活经常让他们感到寂寞,渴望有人能够一起分享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而“流动少年宫”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能够表达自己的地方,并尽可能提供专业的引导。
“要想为更多青少年服务,工作重心必须下移,要服务好上门青少年,还要走到青少年中去。”用姚茂疑的话来说,“流动的少年宫”就像装上“轮子”的营地,让山村的青少年也能享受到相同的资源。
与此同时,营地最近几年还开展了多期留守儿童夏令营,让山里的孩子有机会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今年7月底,来自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熊家场镇的10名留守儿童坐上了飞往杭州的航班,开展为期8天的生存体验夏令营。在飞机上,机长和乘务长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特殊的安全讲座;在杭州青少年活动中洞桥营地,教官们教会了孩子们如何落水自救。8月,营地还携手贵州省交警总队,为全省名留守儿童开展了一场以普及交通安全知识为主题的夏令营。
回归主责主业后,营地的职工普遍感觉在青年工作中不再是提供场地食宿的后勤服务者,而是实打实的参与者、实践者。现在,营地的公益服务项目在各党政部门的支持下越来越多,截至目前,已争取到各类项目资金余万元,青少年公益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和提升,营地也找到了良性运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