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龙县论坛
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单打独斗“变”聚合发展产业园区“变”新市民就业中心
——安龙县食用菌产业呈现“裂变式”发展
食用菌企业从1家发展到19家;
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8家;种植面积从亩发展到1.7万亩;产量从吨发展到11万吨,产值10.8亿元;带动贫困户户人脱贫致富。一组组递增的数据,吹奏着“菇”舞人心的强音。作为安龙县脱贫攻坚“一县一业”的特色产业,食用菌产业凭着短平快的效益,为安龙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安龙食用菌产业园。安龙县委宣传部供图
用好产业革命“八要素”方法论和关键招,贯彻落实“六个转变”,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安龙县即实现了食用菌产业可持续、高质量的“裂变式”发展。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冬日,安龙县食用菌产业园区里依然一派热闹景象。鳞次栉比的食用菌大棚内,处处可见菇农忙碌身影。
菇农陈雄请了八个人来帮忙上菌棒。宋洁摄
春潭街道平寨村平寨组精准贫困户赵兴林每天早上六点半把孙子送到学校后,就和媳妇一起进大棚里摘香菇了。“我家今年种植的3个大棚的菌菇长势很好,已经摘了两茬菇,卖得3万多块钱。”赵兴林乐呵呵地说,“以前这里是一片大坝子,人们就种玉米和水稻,辛辛苦苦一年下来勉强维持生活。如今,大坝子变成大菌园子,平寨组已不是从前的样子了,很多贫困户都靠种菌脱了贫。”在省委、省政府、黔西南州委、州政府的帮助和指导下,安龙县立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适合食用菌生长的气候特点,因地制宜,把食用菌种植作为脱贫攻坚“一县一业”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并形成了以“食用菌为主,温氏养殖、花卉和中草药”为辅的“一主三辅”产业脱贫体系,推动全县农业从主要种植低效玉米向种植高效经济作物转变。
年纪大的农户到就近的食用菌企业务工。宋洁摄
大刀阔斧,志在必得。安龙县坚持按照“园区+小区”全域布局食用菌产业,初步形成“一园一镇九区”(即:食用菌产业园,蘑菇小镇,9个镇、街道小区)的食用菌产业布局,用3年时间实现了食用菌产业全覆盖,推动食用菌产业从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转变。目前,全县种植食用菌1.7万亩,产值10.8亿元。而历来有采食和加工食用菌传统的安龙县群众,从自给自足满足于山珍菌类的口腹之欢,转变为参与到食用菌全产业链环节中来,以市场为导向,共孕深受青睐的安龙香菇,户精准贫困户人因此脱贫致富。单打独斗“变”聚合发展在安龙精准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办公室内,每天都有人来咨询加入合作社种植香菇的事宜。“刚开始没人种,我们一家一户去动员,后来看到有的人家挣了几十万,来种的人就多了。”合作社理事钟先富是食用菌产业致富带头人,他回忆道,最开始的时候,只有贵州安庆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家企业来带动发展食用菌种植。而如今,通过龙头企业落户投资、政府补贴带动、贫困户入园种植,安龙县初步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研发为一体的产业体系,打通分级包装、仓储保鲜、冷链运输、现代物流、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向现代商贸物流转变。并以加工连一产、园区接三产的“产业+旅游+体验”的农旅一体化发展模式,推动食用菌产业从单一种植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目前,全县食用菌菌棒生产加工企业已达19家、菌材林企业1家,菌棒处理企业2家,专业合作社48家。“现在企业多了,引进的客商更多,市场越来越好,香菇供不应求。”为强化利益联结,形成产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安龙县坚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以统一年度规划和产销计划、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质量、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分户种植、保底收购、鲜菇按等级二次返补差价的“八统一分一保二返”模式为核心,让群众通过“”利益联结机制(1户贫困户种植2个食用菌大棚,一年种植两季实现收入10万元以上)增加收入。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合作社充分发挥组织对接作用、群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三者合力,从村民“户自为战”向形成紧密相连的产业发展共同体转变,推动安龙食用菌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农户在食用菌大棚内工作。宋洁摄
产业园区“变”新市民就业中心在安龙县食用菌产业园区核心区,每个香菇大棚的门前,都有一块特殊的信息牌,上面记录着贫困户姓名、产业规模、帮扶干部姓名。走进写有陈雄名字的菌棚里,陈雄夫妻二人正在摘香菇。“从洒雨镇搬到新市民居住区九龙小区后,我们就来园区种植食用菌,找到可以持续做的活计,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陈雄激动地说。为更好实现产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安龙县积极推进食用菌产业“一包三保”发展方式,把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和对食用菌企业的产业扶持政策分别形成“就业包”和“政策包”。政府匹配“政策包”,从土地流转、流动资金等要素保障支持企业发展,企业认领“就业包”,率先在易地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三保”(即:保培训,由企业负责技术培训,确保更多群众直接入棚开展种植;保就业,对包保的群众按照“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的标准,由企业开发各类就业岗位;保收入,企业对所包保的贫困户,保证直接入棚种植群众产业发展收入、劳务就业群众务工收入、易地搬迁群众保底分红收入)。 截至目前,已有6家龙头企业,同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成立的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合作协议,覆盖带动搬迁户户人,同新市民抱团发展、共同脱贫致富。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宋洁
编辑王琳
编审胡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