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龙县论坛
在我国有着数量庞大的乡村教师群体,他们的工作环境远不如城市里的同行,而且往往还要同时负责多门科目的教学,这让许多乡村教师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便选择了退出。
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能够长期担任乡村教师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但安龙县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教师杨元松不但在这一岗位上扎根多年,更是以一己之力促成了《中国留守儿童日记》这一作品的出版,让社会上的更多人看到了乡村留守儿童所遇到的问题,对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本书背后的故事更是令人动容。
一、贫困少年的文学梦
杨元松出生于安龙县木咱镇安马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母一共育有七名子女,全家的收入全都仰仗着父母在田里的劳作,在个别收成不好的年份里他们的生计都很成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杨元松先后多次从学校辍学,最终才艰难地完成了义务教育。
▲参加会议的杨元松
虽然上学的过程是艰难的,但是杨元松在学校还是展现出了自己在文字方面的天赋。
当时她的文章经常被老师当做范文朗读,他所写的《参观白水河铁路大桥》、《妈妈再爱我一次》还分别在黔西南报和贵州教育学院校报上发表,这让杨元松对于写作的热情更加高涨。
那时杨元松就开始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文学相关的书籍,并尝试着将书中讲述的写作技法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
一次在他写完一篇纪实性作品之后,其班主任王定芳老师在作品的后面写下了肯定的话语,并希望他能够实现自己的作家梦。
在得到老师的肯定之后,杨元松十分激动,他希望自己长大之后能够和王老师一样成为一名语文教师。
但初中毕业后杨元松被黔西南州电大药剂专业中专班录取,虽然专业与他的理想差距甚远,但在中专学习的日子里杨元松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理想,他在每天晚上完成功课之后,还会抽出时间来搞创作,其作品也多次登上了当地刊物的版面。
▲杨元松与孩子们
这让杨元松的学习劲头更足了,他每天在同学睡下之后,就在自己的书桌上点起蜡烛,借着微弱的灯光阅读名著,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杨元松本以为自己已经和教师岗位渐行渐远,但在他毕业的那一年,安龙县开展了从非师范毕业生中招考山区小学老师的活动,杨元松得知后喜出望外当即报了名。
他多年来积累的文学功底,也帮助他在这次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
二、热心的老师
安龙县当时之所以会从非师范专业的学生中招收老师,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那时山村小学的教学条件实在太苦了。
许多老师在入职之后不久便纷纷离开,因此才需要吸引更多的人从事这个岗位。
在来到工作地点之后,杨元松发现,下箐村里的毛草坪小学位置十分偏僻,而且村落所在的地方土地贫瘠,到处都是裸露的石头,根本不适合耕种。
因此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都十分贫苦,许多人家早早就搬离了这里,只剩下十几户人家稀稀落落地散布在村子里。
▲到学生家中走访的杨元松
在这种条件下,当地的村民们普遍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他们对于子女的教育也并不是很用心。
但从贫苦人家中走出来的杨元松知道,教育对于这些孩子们意味着什么,他明白只有通过接受教育孩子们才有改变命运的可能。
因此虽然杨元松身边的同事们来来去去,但是杨元松始终坚守在这里,他决心为孩子们办一些实事。
在工作中杨元松不但在课堂上认真负责,在课后他也会经常到学生的家里走访。
一方面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劝说部分家长让他们不要放弃对孩子们的教育。
遇到一些在生活上有难处的孩子,杨元松还会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即使是那些已经毕业的学生,他也会不辞辛劳地为他们奔波。
当时有两名他教出来的女学生因为学费问题,打算放弃升入高中的机会,杨元松得知后,先是劝说了她们的家长,之后又找到她们考入的高中和镇政府请求他们给贫困学生减免学费并给予支持。
在他的努力下,两名女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得到了解决,顺利进入了高中课堂。
▲劳作的留守儿童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们的生活,以及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杨元松开始要求自己班上的学生每天写日记,将生活中的点滴记录下来。
山里的孩子情感一般比较含蓄,因此在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并没有很积极地响应。
不过很快,孩子们就发现写日记可以抒发内心深处的感情,他们的故事也随即变得丰满起来。
杨元松通过这些孩子的日记,看到了这些孩子们隐藏在笑容背后的辛酸。
当时他的学生基本都是留守儿童,他们不但要照顾年迈的祖辈,有些人还要负责看管家里的弟弟妹妹。他们每天都要到远处去打水,还要背着几十斤的重物上下陡峭的山坡。
一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
……在地里劳作得太晚,因为害怕走山路不敢回家,只能在地里休息了。但我依然担心着家中的弟弟。
▲山村小学的课堂
这些故事让杨元松深受感动,一天他看到一位同学在日记里写道,自己可以收集路边的青草制成干草,这样就能够拿去卖钱补贴家用了。
杨元松读后被其积极向上的情绪所感染,他觉得有必要让中国其他地方的人们看到这群可爱的孩子。
于是他之后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宣布了自己要收集他们的日记并整理成书的计划,孩子们听说自己的文章就要发表了都十分兴奋。
杨元松看着他们兴高采烈的样子,也下定决心一定要将这本日记集发表出去。
三、艰难的出版过程
在确定这一目标之后,杨元松开始了自己的准备工作,他在下班后会到田间地头观察自己学生的日常生活,并从中找到有意义的点滴,之后提醒学生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与此同时他还要抽出时间,将一些优秀的日记作品输入到电脑里。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书影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杨元松终于完成了这本日记集的初稿。
可是在他联系了几家出版社之后,他才发现想要出版这部书必须要自费,因为在出版社看来这本书不可能成为畅销书,他们可不愿意做亏本的买卖。
杨元松后来又去了几次外地,希望能够有出版社慧眼识珠出版此书,但结果都很令人失望。
此时杨元松为了出版这本日记集已经借了不少外债,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希望。当时他听说中药旱半夏的卖价很高,就在老家种了一亩旱半夏,希望能够筹措到足够的资金。
▲旱半夏种苗
但当地一位村民在浇地的时候不小心用多了水,大水冲进了杨元松的田里,那些旱半夏的幼苗全部被淹死了,这让杨元松欲哭无泪。
最终他咬了咬牙,拿出了房产证,想要卖掉刚刚买到的房子来筹集出书的费用。
就在这个时候,他接到了北京时代华语图书公司的电话,他们表示自己愿意免费为他们出书,并支付一笔稿费。
他们说公司编辑在读了这部书之后深受感动,他们决定放弃西方所谓的出版指标,不考虑回报也要出版这本《中国留守儿童日记》,因为他们想靠自己的力量为这些孩子们做些什么。
▲手拿《中国留守儿童日记》的杨元松
很快这本文字朴素的作品就与广大读者见了面,令出版社和杨元松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原本以为无人问津的书,竟成了读者争相购买的爆款,甚至成为了当当网年度畅销图书榜的第一名。
其印刷数量也累计达到了十万册。
这本书的热销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大山深处孩子生活中的不易,也看到了留守家庭失去壮年劳动力后所处的困境。
这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开始主动为留守儿童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许多名校的大学生也来到这里做起了支教老师,为孩子们带来了全新的知识,打开了他们的眼界。
杨元松本人也成为了当地的大名人,他不但被邀请到北京参加了一系列的活动,后来更是被评为“最美乡村教师”。
在拿到这个奖项之后,杨元松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他表示自己依然会坚守在乡村教师的岗位上,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奉献自己的一切。
▲杨元松发表演讲
杨元松作为一名从大山深处走出的老师,对于学生们遭遇的困难感同身受。
这种情感的共鸣,最终也促成了杨元松为孩子们不计成本地付出。
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随着更多的人注意到留守儿童的问题,相信他们遇到的问题会逐渐解决,这些坚强的孩子一定能拥有属于他们的美好未来。
注:
本文关于杨元松的相关内容,参考自《“最美乡村教师”的梦想》,刊登于《贵州日报》年9月11日